也說語文科發散思維的培養(精選3篇)
也說語文科發散思維的培養 篇1
柳市高
在一次習題課上,學生被一道詩歌鑒賞題難住了。這道題先給出了莎士比亞的一首詩,接著問對這首詩的中心揭示恰當的是哪一項。答案是“宣傳人文主義的博愛思想”,可很多同學卻選“表現無私奉獻精神”。應該說這是一道難度不大的題,因為詩意很明顯體現的是博愛精神,而且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最杰出的代表。可是學生偏偏選錯了。我告訴他們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而人文主義恰是在那個時期形成并發揚光大的思想體系。這時一個學生說他不了解莎士比亞;旁邊的學生馬上反駁,說這是歷史書上的內容;另一個學生則說不容易往那兒想。三種不同的回答,引發了筆者對語文科如何培養發散思維的一點思考。
如果說一名高中生不了解莎士比亞還情有可原的話(畢竟以往的語文課本上對他涉及甚少),那么歷史書上的知識居然不能遷移到語文習題上則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不會的知識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應用卻等于沒教。這里面不僅暴露出學生知識面的狹窄,更體現出他們發散思維的欠缺。
簡單地說,發散思維指的是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課堂上,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發散思維在各門學科里都應用得非常廣泛,但在語文科里體現得尤為突出和重要。無論是基礎知識、閱讀還是寫作文,只要學會運用發散思維,很多看似有難度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語文不同于別的學科,它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而駁雜的。既然如此,學習語文必須學會運用發散思維,把各門學科的知識以及課外知識(包括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個知識儲備庫,隨時準備調遣。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知識學活學精學透。一味地照搬照抄是永遠也學不好語文的。
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三步驟:
一、引導學生“想”。
語文科的內容決定學生必須會“想”,一個不會想的學生在語文課上無異于摸象的盲人,只能記住一些知識的零碎片段,卻欣賞不到文學殿堂里的異彩華章。語文科原本是一個多維的立體世界,而非一個簡簡單單的平面。我們所接觸的每一篇課文,也許只是這空間中的一個“點”,由這一“點”可以引申出無限的內容。“點”只是學生領略這個空間的一座橋梁,而空間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學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尋求的內容。也有一些學生產生疑惑,他們認為自己每一堂課都在用腦思考,都在認認真真地“想”,怎么能說沒用到發散思維呢。然而,這里所說的“想”并非指學生針對課本某一方面的內容所產生的一點理解,而是指從原問題出發,通過聯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寬學生的思路。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問題,即發散思維。一旦將多種“想”法融入到語文科的學習當中,便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問題弄懂。
在日常學習當中,很多學生都喜歡做大量的題,但由于思維定勢的關系,往往在思考問題時只從一個角度著眼,例如一看到毛澤東的詞《虞美人·枕上》,馬上就說體現了他對革命前途的憂慮,其實這首詩反映的是毛澤東的感情世界。還有的同學看到詩中出現重章疊句便說它借鑒了《詩經》的表現形式,實際并非如此。傳統的思維模式在不自覺中促使人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記憶來解決問題,結果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失誤,因此我們主張思維不定勢。古人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總也不思考問題,必然會反應遲鈍;相反若經常思考問題,便會變得敏捷靈活。
二、鼓勵學生“問”。
在初步運用了多種“想”法之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縱深發展。對于正處于青少年時代的高中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將這些能量釋放出來,對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時候當他們弄懂了書本或習題上面的知識后,便開始關注一些相關的知識。例如不只要了解一個作家的一篇作品,還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這個作家的風格;做完了一道題,不再滿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還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錯在哪里,如何改正。這些“想”法在頭腦中時時閃現,經過提煉,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時候,鼓勵學生“問”便成了當務之急。一旦他們將這些問題訴諸于語言或筆端,那么第一階段(即“想”階段)的發散思維便見出了成效。“問”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培養了他們的置疑精神。一般來說,高中的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的原因,不象小學生和中學生那樣愛問問題,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心中沒問題,相反,由于所學科目日漸增多以及內容的逐漸加深,他們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因此,當一個學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的時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將之發揚光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賦予他們“說話”的權利,鼓勵他們“發問”。英國諺語說:提不出疑問,就求不到學問。一個不善于發問的學生可能談不上是一個會學的學生,至少他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地尋求知識。
三、啟發學生“答”。
在課上,老師必然要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另外學生通過上述“問”的過程,還會再產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還要靠學生和老師來解答。對于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解答一部分,剩余的一些不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解答。在日積月累中,學生慢慢形成了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將進一步運用發散思維。
這里需要指出,語文科與其它學科的區別還在于有很多語文題的答案是不統一的,甚至有一部分題要靠學生自己想答案。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新舊教材的差異、時代的發展,以及對一些舊問題的新觀點造成的,它給學生做題增添了難度。它要求學生不僅學會綜合分析問題,還要理性而全面地理解問題,最終尋找到答案。否則,在浩如煙海的習題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覺得這個答案似曾相識,那個答案也有印象,一時不知該選哪個。長此以往,失誤就會越來越多,成績也不會提高。尤其在面對一些故意混淆你思路的答案時,單憑記憶來解決問題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有很多的題并非是讓你選對的,而是讓你選最佳的。這個時候,如果你不進入你的知識儲備庫,認真搜索一下,進行比較分析,是很難選正確的。因此在這個答題的過程中,學生將再一次運用發散思維。同時在運用發散思維的過程中,學生還會產生許多新問題,因此便形成了“想——問——答”的循環過程。在每一次循環中,學生們都會有很大的收獲,一方面鞏固了書本中的知識,另一方面還使學生的課外知識有所擴充。
在上述的三步驟中,發散思維得到了最充分的應用。除了在做題方面,發散思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即使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講,發散思維也是非常有用的。書本上的知識即使再豐富再有意義,也不可能完全調動起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那些離他們生活年代久遠或者是外國的一些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課文,學生一時難以弄懂它的深刻含義,便會產生厭學情緒。發散性思維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遇到上述情況,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一些作家的趣聞秩事,或者再介紹一些他們比較生動獨特的作品,從而引發學生聯想,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往往在聽了老師的介紹后,會對這些作家或作品產生興趣,從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和研究。另外處在這個信息社會,電視報刊以及網絡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小可,在課堂上引出他們經常觀看的電視節目或者是網站內容,進行“啟發、討論式”教學,他們一定會有親切感,學習起來也更有積極性。這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有利途徑。在課內外知識的融會貫通中,學生掌握知識的扎實程度會大大加強,知識面也會越來越寬。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發散思維并不是指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幻想和瞎想,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帶著問題去想。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將思路拓得太寬,想的內容也過雜,這都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總的來說,發散思維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運用發散思維就好比學會在“腦海”里泛舟,自由自在瀏覽兩岸的風景,因此也可以說發散思維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如果學生學會運用它,那么整個學習的過程也會變得賞心悅目起來
也說語文科發散思維的培養 篇2
柳市高
在一次習題課上,學生被一道詩歌鑒賞題難住了。這道題先給出了莎士比亞的一首詩,接著問對這首詩的中心揭示恰當的是哪一項。答案是“宣傳人文主義的博愛思想”,可很多同學卻選“表現無私奉獻精神”。應該說這是一道難度不大的題,因為詩意很明顯體現的是博愛精神,而且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最杰出的代表。可是學生偏偏選錯了。我告訴他們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而人文主義恰是在那個時期形成并發揚光大的思想體系。這時一個學生說他不了解莎士比亞;旁邊的學生馬上反駁,說這是歷史書上的內容;另一個學生則說不容易往那兒想。三種不同的回答,引發了筆者對語文科如何培養發散思維的一點思考。
如果說一名高中生不了解莎士比亞還情有可原的話(畢竟以往的語文課本上對他涉及甚少),那么歷史書上的知識居然不能遷移到語文習題上則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不會的知識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應用卻等于沒教。這里面不僅暴露出學生知識面的狹窄,更體現出他們發散思維的欠缺。
簡單地說,發散思維指的是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課堂上,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發散思維在各門學科里都應用得非常廣泛,但在語文科里體現得尤為突出和重要。無論是基礎知識、閱讀還是寫作文,只要學會運用發散思維,很多看似有難度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語文不同于別的學科,它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而駁雜的。既然如此,學習語文必須學會運用發散思維,把各門學科的知識以及課外知識(包括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個知識儲備庫,隨時準備調遣。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知識學活學精學透。一味地照搬照抄是永遠也學不好語文的。
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三步驟:
一、引導學生“想”。
語文科的內容決定學生必須會“想”,一個不會想的學生在語文課上無異于摸象的盲人,只能記住一些知識的零碎片段,卻欣賞不到文學殿堂里的異彩華章。語文科原本是一個多維的立體世界,而非一個簡簡單單的平面。我們所接觸的每一篇課文,也許只是這空間中的一個“點”,由這一“點”可以引申出無限的內容。“點”只是學生領略這個空間的一座橋梁,而空間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學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尋求的內容。也有一些學生產生疑惑,他們認為自己每一堂課都在用腦思考,都在認認真真地“想”,怎么能說沒用到發散思維呢。然而,這里所說的“想”并非指學生針對課本某一方面的內容所產生的一點理解,而是指從原問題出發,通過聯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寬學生的思路。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問題,即發散思維。一旦將多種“想”法融入到語文科的學習當中,便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問題弄懂。
在日常學習當中,很多學生都喜歡做大量的題,但由于思維定勢的關系,往往在思考問題時只從一個角度著眼,例如一看到毛澤東的詞《虞美人·枕上》,馬上就說體現了他對革命前途的憂慮,其實這首詩反映的是毛澤東的感情世界。還有的同學看到詩中出現重章疊句便說它借鑒了《詩經》的表現形式,實際并非如此。傳統的思維模式在不自覺中促使人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記憶來解決問題,結果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失誤,因此我們主張思維不定勢。古人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總也不思考問題,必然會反應遲鈍;相反若經常思考問題,便會變得敏捷靈活。
二、鼓勵學生“問”。
在初步運用了多種“想”法之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縱深發展。對于正處于青少年時代的高中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將這些能量釋放出來,對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時候當他們弄懂了書本或習題上面的知識后,便開始關注一些相關的知識。例如不只要了解一個作家的一篇作品,還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這個作家的風格;做完了一道題,不再滿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還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錯在哪里,如何改正。這些“想”法在頭腦中時時閃現,經過提煉,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時候,鼓勵學生“問”便成了當務之急。一旦他們將這些問題訴諸于語言或筆端,那么第一階段(即“想”階段)的發散思維便見出了成效。“問”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培養了他們的置疑精神。一般來說,高中的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的原因,不象小學生和中學生那樣愛問問題,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心中沒問題,相反,由于所學科目日漸增多以及內容的逐漸加深,他們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因此,當一個學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的時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將之發揚光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賦予他們“說話”的權利,鼓勵他們“發問”。英國諺語說:提不出疑問,就求不到學問。一個不善于發問的學生可能談不上是一個會學的學生,至少他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地尋求知識。
三、啟發學生“答”。
在課上,老師必然要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另外學生通過上述“問”的過程,還會再產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還要靠學生和老師來解答。對于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解答一部分,剩余的一些不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解答。在日積月累中,學生慢慢形成了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將進一步運用發散思維。
這里需要指出,語文科與其它學科的區別還在于有很多語文題的答案是不統一的,甚至有一部分題要靠學生自己想答案。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新舊教材的差異、時代的發展,以及對一些舊問題的新觀點造成的,它給學生做題增添了難度。它要求學生不僅學會綜合分析問題,還要理性而全面地理解問題,最終尋找到答案。否則,在浩如煙海的習題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覺得這個答案似曾相識,那個答案也有印象,一時不知該選哪個。長此以往,失誤就會越來越多,成績也不會提高。尤其在面對一些故意混淆你思路的答案時,單憑記憶來解決問題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有很多的題并非是讓你選對的,而是讓你選最佳的。這個時候,如果你不進入你的知識儲備庫,認真搜索一下,進行比較分析,是很難選正確的。因此在這個答題的過程中,學生將再一次運用發散思維。同時在運用發散思維的過程中,學生還會產生許多新問題,因此便形成了“想——問——答”的循環過程。在每一次循環中,學生們都會有很大的收獲,一方面鞏固了書本中的知識,另一方面還使學生的課外知識有所擴充。
在上述的三步驟中,發散思維得到了最充分的應用。除了在做題方面,發散思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即使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講,發散思維也是非常有用的。書本上的知識即使再豐富再有意義,也不可能完全調動起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那些離他們生活年代久遠或者是外國的一些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課文,學生一時難以弄懂它的深刻含義,便會產生厭學情緒。發散性思維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遇到上述情況,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一些作家的趣聞秩事,或者再介紹一些他們比較生動獨特的作品,從而引發學生聯想,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往往在聽了老師的介紹后,會對這些作家或作品產生興趣,從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和研究。另外處在這個信息社會,電視報刊以及網絡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小可,在課堂上引出他們經常觀看的電視節目或者是網站內容,進行“啟發、討論式”教學,他們一定會有親切感,學習起來也更有積極性。這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有利途徑。在課內外知識的融會貫通中,學生掌握知識的扎實程度會大大加強,知識面也會越來越寬。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發散思維并不是指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幻想和瞎想,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帶著問題去想。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將思路拓得太寬,想的內容也過雜,這都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總的來說,發散思維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運用發散思維就好比學會在“腦海”里泛舟,自由自在瀏覽兩岸的風景,因此也可以說發散思維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如果學生學會運用它,那么整個學習的過程也會變得賞心悅目起來
也說語文科發散思維的培養 篇3
柳市高
在一次習題課上,學生被一道詩歌鑒賞題難住了。這道題先給出了莎士比亞的一首詩,接著問對這首詩的中心揭示恰當的是哪一項。答案是“宣傳人文主義的博愛思想”,可很多同學卻選“表現無私奉獻精神”。應該說這是一道難度不大的題,因為詩意很明顯體現的是博愛精神,而且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最杰出的代表。可是學生偏偏選錯了。我告訴他們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而人文主義恰是在那個時期形成并發揚光大的思想體系。這時一個學生說他不了解莎士比亞;旁邊的學生馬上反駁,說這是歷史書上的內容;另一個學生則說不容易往那兒想。三種不同的回答,引發了筆者對語文科如何培養發散思維的一點思考。
如果說一名高中生不了解莎士比亞還情有可原的話(畢竟以往的語文課本上對他涉及甚少),那么歷史書上的知識居然不能遷移到語文習題上則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不會的知識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應用卻等于沒教。這里面不僅暴露出學生知識面的狹窄,更體現出他們發散思維的欠缺。
簡單地說,發散思維指的是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課堂上,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發散思維在各門學科里都應用得非常廣泛,但在語文科里體現得尤為突出和重要。無論是基礎知識、閱讀還是寫作文,只要學會運用發散思維,很多看似有難度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語文不同于別的學科,它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而駁雜的。既然如此,學習語文必須學會運用發散思維,把各門學科的知識以及課外知識(包括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個知識儲備庫,隨時準備調遣。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知識學活學精學透。一味地照搬照抄是永遠也學不好語文的。
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三步驟:
一、引導學生“想”。
語文科的內容決定學生必須會“想”,一個不會想的學生在語文課上無異于摸象的盲人,只能記住一些知識的零碎片段,卻欣賞不到文學殿堂里的異彩華章。語文科原本是一個多維的立體世界,而非一個簡簡單單的平面。我們所接觸的每一篇課文,也許只是這空間中的一個“點”,由這一“點”可以引申出無限的內容。“點”只是學生領略這個空間的一座橋梁,而空間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學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尋求的內容。也有一些學生產生疑惑,他們認為自己每一堂課都在用腦思考,都在認認真真地“想”,怎么能說沒用到發散思維呢。然而,這里所說的“想”并非指學生針對課本某一方面的內容所產生的一點理解,而是指從原問題出發,通過聯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寬學生的思路。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問題,即發散思維。一旦將多種“想”法融入到語文科的學習當中,便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問題弄懂。
在日常學習當中,很多學生都喜歡做大量的題,但由于思維定勢的關系,往往在思考問題時只從一個角度著眼,例如一看到毛澤東的詞《虞美人·枕上》,馬上就說體現了他對革命前途的憂慮,其實這首詩反映的是毛澤東的感情世界。還有的同學看到詩中出現重章疊句便說它借鑒了《詩經》的表現形式,實際并非如此。傳統的思維模式在不自覺中促使人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記憶來解決問題,結果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失誤,因此我們主張思維不定勢。古人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總也不思考問題,必然會反應遲鈍;相反若經常思考問題,便會變得敏捷靈活。
二、鼓勵學生“問”。
在初步運用了多種“想”法之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縱深發展。對于正處于青少年時代的高中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將這些能量釋放出來,對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時候當他們弄懂了書本或習題上面的知識后,便開始關注一些相關的知識。例如不只要了解一個作家的一篇作品,還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這個作家的風格;做完了一道題,不再滿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還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錯在哪里,如何改正。這些“想”法在頭腦中時時閃現,經過提煉,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時候,鼓勵學生“問”便成了當務之急。一旦他們將這些問題訴諸于語言或筆端,那么第一階段(即“想”階段)的發散思維便見出了成效。“問”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培養了他們的置疑精神。一般來說,高中的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的原因,不象小學生和中學生那樣愛問問題,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心中沒問題,相反,由于所學科目日漸增多以及內容的逐漸加深,他們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因此,當一個學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的時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將之發揚光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賦予他們“說話”的權利,鼓勵他們“發問”。英國諺語說:提不出疑問,就求不到學問。一個不善于發問的學生可能談不上是一個會學的學生,至少他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地尋求知識。
三、啟發學生“答”。
在課上,老師必然要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另外學生通過上述“問”的過程,還會再產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還要靠學生和老師來解答。對于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解答一部分,剩余的一些不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解答。在日積月累中,學生慢慢形成了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將進一步運用發散思維。
這里需要指出,語文科與其它學科的區別還在于有很多語文題的答案是不統一的,甚至有一部分題要靠學生自己想答案。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新舊教材的差異、時代的發展,以及對一些舊問題的新觀點造成的,它給學生做題增添了難度。它要求學生不僅學會綜合分析問題,還要理性而全面地理解問題,最終尋找到答案。否則,在浩如煙海的習題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覺得這個答案似曾相識,那個答案也有印象,一時不知該選哪個。長此以往,失誤就會越來越多,成績也不會提高。尤其在面對一些故意混淆你思路的答案時,單憑記憶來解決問題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有很多的題并非是讓你選對的,而是讓你選最佳的。這個時候,如果你不進入你的知識儲備庫,認真搜索一下,進行比較分析,是很難選正確的。因此在這個答題的過程中,學生將再一次運用發散思維。同時在運用發散思維的過程中,學生還會產生許多新問題,因此便形成了“想——問——答”的循環過程。在每一次循環中,學生們都會有很大的收獲,一方面鞏固了書本中的知識,另一方面還使學生的課外知識有所擴充。
在上述的三步驟中,發散思維得到了最充分的應用。除了在做題方面,發散思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即使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講,發散思維也是非常有用的。書本上的知識即使再豐富再有意義,也不可能完全調動起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那些離他們生活年代久遠或者是外國的一些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課文,學生一時難以弄懂它的深刻含義,便會產生厭學情緒。發散性思維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遇到上述情況,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一些作家的趣聞秩事,或者再介紹一些他們比較生動獨特的作品,從而引發學生聯想,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往往在聽了老師的介紹后,會對這些作家或作品產生興趣,從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和研究。另外處在這個信息社會,電視報刊以及網絡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小可,在課堂上引出他們經常觀看的電視節目或者是網站內容,進行“啟發、討論式”教學,他們一定會有親切感,學習起來也更有積極性。這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有利途徑。在課內外知識的融會貫通中,學生掌握知識的扎實程度會大大加強,知識面也會越來越寬。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發散思維并不是指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幻想和瞎想,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帶著問題去想。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將思路拓得太寬,想的內容也過雜,這都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總的來說,發散思維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運用發散思維就好比學會在“腦海”里泛舟,自由自在瀏覽兩岸的風景,因此也可以說發散思維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如果學生學會運用它,那么整個學習的過程也會變得賞心悅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