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審美教學略談(通用2篇)
文言文審美教學略談 篇1
新編高中語文試用教材,在總共140篇課文中讓文言文占據了40%的分量,其對文言文的重視是空前的。文言文的教學是繼承的途徑之一。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細致的閱讀,領會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3、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審美
“讀”是文言文神美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方法,它應該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
我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充滿著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這種力量卻偏偏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一些過于講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往往在不自覺中淡化了對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學應有的功能——讓學生從蘊含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領略祖國文化的內涵,汲取營養,古為今用。由于這種弱化,導致了教學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導致了教學效果上的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極為不利。這里,有三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過于注重語法教學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賞讀;過于注重條分縷析而忽視了內容美的領悟;過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動。正因為這樣,學生也許精于詞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優美語言的鑒賞品味,也許熟記段落層次的已有分析而對思想內容的深度難于把握,也許搬來了人物形象的現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動。
鑒于上述種種實際存在的情況,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足夠重視和充分實踐:
一、 要使文言文的學習充滿審美愉悅
文言文教學從其歷史來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在白話文興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教學形式主要是官學制、私塾制、書院制,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讀法、吟誦法、討論法、講座法等。二是從“五四”到1949年全國解放之前,教學形式轉為以班級授課為主,教學方法在較大程度上延續了前人的做法,雖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沖擊,但對文言文精華佳作的教學還是處在較高水平,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和現代文學巨匠們(例如魯迅、胡適、郭沫若、朱自清、聞一多、郁達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著十分扎實的文言文功底,有許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學方面還獨有專攻成就不俗。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文言文的教學時而完全淡化,時而點綴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預過多,文言文的教學,從篇目入選到形式的分析,到內容的定評、人物的定位,均處在一種大一統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間的“批孔”“反儒”“倡法”,不僅使文言文教學面目全非,而且給“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學留下了很壞的影響,遺毒至今,沒有根除。
綜觀當今的文言文教學,那種只重灌輸不重感悟、只會死記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還普遍存在,令人深惡痛絕。文言文教學必須充滿審美的愉悅,必須能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連于祖國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學獲得成功,即讓學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風采,在思想內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華,在形象上多些感動多些向往,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審美愉悅很神秘嗎?不,它不是水中月,霧中花,因為文言名篇中多有審美的因素在,這些因素,沉積千年,歷久彌篤,它們正在散發著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著更多的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二、 充分發掘文言文教學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種美的存在,都不會是空洞的、虛無的,形式之美和內容之美總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經得起時間大河的沖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歷史卻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熠熠生輝千古不朽的美麗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而深入人心、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因此,我們從事教學活動,毫無疑問的是要充分發掘蘊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讓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無窮的魅力,在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 采擷形式美的花朵
中國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語言。自詩經以來,有“風騷”并舉,有百家爭鳴,有漢賦鋪陳,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奪目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或韻或散,或律或絕,五彩斑斕,絢爛多姿。步入其間,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發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躍動著各種各樣的優美文體,語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養過多少中華兒女,當然也應該滋養當今的華夏子孫。新編高中語文試用教材,在總共140篇課文中讓文言文占據了40%的分量,其對文言文的重視是空前的。第一冊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先秦歷史散文、先秦諸子散文、兩漢魏晉散文,第二冊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這些入選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觀止”,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從語言特色來看,這些文章,或音韻諧調,或整散結合,或寫實樸素,或比擬夸張,或氣勢磅礴,或娟秀優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學中,把準文體特點,挖掘語言特色,引領學生自主感悟,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個中三味。
2、 進入人物美的長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審美與審丑的過程中,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樂,在共鳴中得到審美的愉悅,使靈魂受到蕩滌與洗禮,這是文言文教學應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歷史散文中,多有這樣的人物形象。例如:《鴻門宴》中的劉邦、項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細細品味。通過在緊急關頭這兩人的語言、行為、神情的深入理解與討論,學生才能深入準確把握他們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審美得到提高。在這種分析中,學生的閱讀活動是自主的,學生的審美活動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動的、有趣的。過去,我們很多人在教學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輸“知識”的現象,把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強行輸入給學生,更有甚者,以教參為唯一的標準,變教學為搬教參,根本沒有自己的見地。文言文的教學,我們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進入人物美的長廊,我們必須做的是引領者,而決不是搬運工。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智勇兼備,廉頗的忠勇不二知錯善改,信陵君的禮賢下士顧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謀重義輕生,周瑜的多謀善斷儒將風度,曹操的自負謀略奸詐多疑……所有這些,無不充滿著濃墨重彩的人文氣息,無不讓人心往神馳。當學生在閱讀中為這些歷史人物深感動、神采飛揚時,我們的教學,就已經走上了成功之路。
3、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民族的文化遺產需要繼承。文言文的教學是繼承的途徑之一。在浩瀚的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猶如一朵朵浪花,常開不敗,留香千載,不絕如縷。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細致的閱讀,領會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當然,這種美依靠的主要是學生自己的主動的閱讀,即在老師指導下的主動接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朱光潛論古詩詞的鑒賞要學會“知人論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通過閱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進作品,去同喜同悲、共樂共怒,更進一步,在對人物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寫作緣起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動于情感之美,產生共鳴,產生向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羲之蘭亭賦詩作序,“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魏征直諫太宗十思,只為求得為上者“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構思《阿房宮賦》,為的是告誡后來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歸有光寫成《項脊軒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張溥寫就《五人墓碑記》,五人之從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這些情感之美,閃爍著多么動人的光芒!
4、 感悟思想美的光華
歷史文化之所以深沉豐富,乃是因為數千年積淀下來的思想內涵有著巨大的力量。應該說,能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過歷史長河沖刷而流傳下來的作品,當然是思想文化的精華,至少是可以讓我們去批判地接受的優秀遺產。而充分發掘出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基礎,此后千百年來思想的發展更是無比豐富。對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華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學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我們的學生,處在科技進步社會變革的環境,他們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優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們要有正確的思想,才會有遠大的理想,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語文教學思想中,不論是持“工具說”,還是持“人文說”,其思想教育的責任是不容回避的。而且,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決不會拒絕語文教學所擔負的歷史重任。
三、 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審美
審美從來都不是被動的,因為只有擺脫非我的束縛,審美才具有其本質的特征。當然,這也并不是說,教師的引導就可以淡化、拋棄。如何引導,這是我們要探討的主要內容。具體來說,我認為,可以有說、讀、論、評等方法。
說:即說背景、說生平、說相關材料、說自己的感受等。“說”不是可有可無的環節,它因事生情,能生動導入 ,能激發情感,能深入內在。
讀:即閱讀、朗讀、誦讀。“讀”是文言文神美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方法,它應該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思情并茂的朗朗誦讀,可以在讀中把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為一體,融會貫通。
論:即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討論或辯論、進行師生討論。問題是在討論中愈來愈分明的,認識是在討論中得到提高的。對于培養語文素質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是大有裨益的。
評:即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評講評點,或學生之間互相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變的。但要明確的是,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學生的閱讀、鑒賞、審美活動,必須是主動的,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活動,我們進行文言文審美教學活動,采用哪些方法,就必須在這個前提下去選擇。只要這樣做了,就一定能讓學生動起來,就一定能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文言文審美教學略談 篇2
摘要:
3、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審美
鑒于上述種種實際存在的情況,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足夠重視和充分實踐:
綜觀當今的文言文教學,那種只重灌輸不重感悟、只會死記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還普遍存在,令人深惡痛絕。文言文教學必須充滿審美的愉悅,必須能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連于祖國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學獲得成功,即讓學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風采,在思想內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華,在形象上多些感動多些向往,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審美愉悅很神秘嗎?不,它不是水中月,霧中花,因為文言名篇中多有審美的因素在,這些因素,沉積千年,歷久彌篤,它們正在散發著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著更多的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文言文的發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躍動著各種各樣的優美文體,語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養過多少中華兒女,當然也應該滋養當今的華夏子孫。新編高中語文試用教材,在總共140篇課文中讓文言文占據了40%的分量,其對文言文的重視是空前的。第一冊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先秦歷史散文、先秦諸子散文、兩漢魏晉散文,第二冊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這些入選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觀止”,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從語言特色來看,這些文章,或音韻諧調,或整散結合,或寫實樸素,或比擬夸張,或氣勢磅礴,或娟秀優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學中,把準文體特點,挖掘語言特色,引領學生自主感悟,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個中三味。
朱光潛論古詩詞的鑒賞要學會“知人論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通過閱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進作品,去同喜同悲、共樂共怒,更進一步,在對人物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寫作緣起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動于情感之美,產生共鳴,產生向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羲之蘭亭賦詩作序,“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魏征直諫太宗十思,只為求得為上者“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構思《阿房宮賦》,為的是告誡后來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歸有光寫成《項脊軒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張溥寫就《五人墓碑記》,五人之從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這些情感之美,閃爍著多么動人的光芒!
說:即說背景、說生平、說相關材料、說自己的感受等。“說”不是可有可無的環節,它因事生情,能生動導入 ,能激發情感,能深入內在。
論:即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討論或辯論、進行師生討論。問題是在討論中愈來愈分明的,認識是在討論中得到提高的。對于培養語文素質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是大有裨益的。
評:即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評講評點,或學生之間互相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