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通用2篇)
過猶不及 篇1
這句話,也許是孔子說的吧。它的意思是:過分和達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氣和炎熱的天氣都是人們所不喜歡的。在這里,我不想過多地列舉這樣的例子,我要說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與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們所不喜歡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對此不在意,有的甚至是有意的寫出一些的詞、句子、段落……。所以,這就更有談一談的必要了。
比如,有的同學為了強調生活和作文的關系,就這樣來寫:“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作文”。這就是個強調過分的例子。作文離不開生活是對的,但是,生活怎么離不開作文呢?如果生活真的離不開作文,那么那些不會寫字的老奶奶們,不早就不應當生活了嗎?
有的同學為了闡述遵守交通規則的必要性,就這樣來寫:“闖紅燈的人,等待他們的是傷痛甚至死亡”。這句話說的也過分,闖紅燈是不對的,但是等待闖紅燈的,多數情況是不會發生事故的。如果一闖紅燈不是受傷,就是死亡,恐怕十字路口就不用設置交通警察了,誰不害怕傷亡啊?正因為這樣,才有一些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才要闖紅燈的。
上面說的是的句子,也有的用詞。這種情況不少發生在主語詞句的使用上。比如,有的同學寫道:“一提起作文,同學們都感到頭疼。”一提起作文就感到頭疼的同學是有的,但絕對不是“同學們”,寫“同學們”,就意味著全體同學,說全體同學對作文都感到頭疼,這是不符合實際的。這里應當在主語前面加上恰當的定語,比如“有的”、“一些”等等,再去掉“都”字,這樣就不過分了。
還有的作文全篇構思就是的。比如,寫一名自己尊敬的原本不認識的賣書的老人,這篇作文的選材、立意都是可以的,可以寫出一篇好的作文。可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把這位老人當成自己的爺爺來寫,寫到最后,這位老人臨終前,就是不瞑目,因為他給“我”(作者)留的書,還沒有交到“我”的手里。想一想,這是不是有些離譜?是不是過分?結果,全篇文章讀起來,令人感到不真實、不生動,原因就是。
好了,不用再舉這樣的例子了。同學們可以仔細檢查一下自己的作文,我想,一定會有人查出類似情況的。
作文中的,常常是作者好心做了錯事。為了強調一個觀點、一個道理、一個現象,為了把它寫得很深刻、很感人,就不顧事情的尺度,寫過了頭,結果輕則寫出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病句,重則影響作文的敘事真實、講理服人,效果和沒寫透、沒寫夠是一樣的,都不能很好地感染讀者,或者說服讀者,嚴重的甚至讓讀者感到可笑、“瞎編”、“胡說”。
也有的同學是由于對生活、對科學規律了解不夠,才寫出不符合生活實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過分的詞、句、段。還有少數同學是由于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好,不能熟練地完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造成語言過分的毛病的。
不管什么原因,我們一定要注意恰到好處地構思、恰到好處地表達,一定努力克服的毛病。
最后補充一點,我們要善于區分夸張修辭方法和上面所說的過分。夸張的修辭方法,常常不是用于“正兒八經”的敘述、闡述,比如,我們可以說:“今天真冷,都快凍死我了!”這就是夸張,是沒有毛病的。但是如果你嚴肅地陳述:“今天真冷,我看見馬路上凍死好幾個人。”就叫人感到過分,就不真實了。
過猶不及 篇2
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故事大意:
卡羅爾一直想有一只小貓”,這是故事的起因。正因為她“一直”想,爸爸就給她出主意登廣告要小貓。可別人送來了許多許多小貓,為了解決小貓太多的問題,爸爸只好又登廣告把小貓送人。當別人把小貓都拿走了時,喜歡小貓的卡羅爾非常傷心,可就在這時,她卻驚喜地發現她最喜歡的那只小貓留下了,“卡羅爾終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貓”。
課文原文:
卡羅爾一直想有一只小貓。
爸爸對卡羅爾說:“那我們就在報上登個廣告吧。”
廣告登出來了,是這樣寫的:我們非常需要一只小貓。我們會給它安排一個舒適的家,會很好地照顧它。請問您有多余的小貓嗎?
卡羅爾端出一碟牛奶,還有一碟點心。她又把舊的軟墊放在一個籃子里,就待在家里等起小貓來。丁零零,門鈴響了,進來的是一個提著籃子的男孩。他說:“我家的貓生了三只小貓,我送給你一只。它叫伯洛。”這是一只黑白相間的花貓。
卡羅爾接過小貓,送走了男孩。小貓喵喵叫著,卡羅爾說:“別難過,我會像你媽媽一樣照顧你的。”卡羅爾讓小貓喝牛奶,吃點心,還給它玩絨線團。
丁零零,門鈴又響了,一個小女孩抱著一只小貓走進來。她說:“這是我送給你的小貓。”說完,她放下小貓,跟她媽媽一起走了。
不一會兒,門鈴又響了,進來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個衣袋里都有一只小貓。他一蹲下,小貓就撲撲地一個個跳出來,朝屋里跑。
卡羅爾笑了,小貓們真是太有趣了。
打這以后,門鈴一直響個不停,好多小貓都來了,什么樣的都有。
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貓在鋼琴上跳來跳去,丁丁冬冬響成一片。小貓鉆進抽屜里、櫥柜里。有人從門外進來,門后會突然撲出一只小貓,嚇人一大跳。
爸爸從自己的每只拖鞋里都捉出一只小貓來。他搖著頭,說:“太多啦,太多啦!這可不行,得想個辦法。”
第二天,爸爸又在報紙上登了個廣告:免費贈送小貓。請趕快來挑選。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了。卡羅爾很傷心,整整一天,她都在和小貓告別。天快黑了,奶奶打來一個電話,叫卡羅爾去幫個忙。卡羅爾出門的時候,家里還有三只小貓,等她回來的時候,一只小貓也沒有了。
媽媽說:“我都給弄糊涂了,怎么把所有的小貓全送人了?我是想留下一只的。”
卡羅爾眼淚都流出來了。屋里什么聲音都沒有了,冷冷清清的,連滴滴答答的鐘聲都聽得見。
忽然她聽見了喵喵的叫聲,一只黑白相間的花貓從廚房里跑出來。卡羅爾高興地叫了起來:“啊!是伯洛!”
伯洛親熱地用身子蹭著卡羅爾的手,好像在說:“我藏起來,是不愿意給送掉,我想和你在一起。”
卡羅爾終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貓。
這篇文章可以濃縮成三句話:
太多不好。
太少不好。
夠用就好。
有了這三句話,再運用發散思維。可以思考不少具有同樣思維內核的問題。
1、計劃生育問題
為什么我們中國要實行計劃生育呢?
這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了,太多之后,就像家里到處都是小貓咪一樣,
家里容納不下了。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資源比較貧乏。
可為什么歐洲一些國家鼓勵生育呢?
這是因為,那些國家的人口太少了。人口太少,干活的人口減少了。
如果打起仗來,當兵的人就沒有了。如果有人侵略,這很不得了。
所以,太多了就要減少一些,太少了就要增加一些。
所謂過猶不及,什么事情適度、夠用就好。
2、書和玩具的問題。
玩具太多了不好,家里到處都是,花錢多,利用率也低。
玩具太少了也不好,沒有玩的東西了。
所以,玩具夠用就好。書也是同樣道理,夠用就好。
3、食物的問題。
吃太多不好,尤其是垃圾食品,容易讓人肥胖。
吃太少不好,容易營養不良,發育不好。
吃得適度就好。
做菜的時候,鹽放多了就會咸,放少了會淡,適度才好。
那么,和面的時候呢?
有了上面這些拓展,下一步還可以給孩子布置一個小作文。
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寫下來的。
什么東西太多不好?太少也不好?說出你的理由來(不能重復已經講過的內容,要自己想)。
這個問題也留給諸位家長吧。
孩子再大一點,可以根據這個核心意思自己編童話,編故事。
思維的深度、廣度、角度其實就是這么來的。
【擴展】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像,如同;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是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解釋】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