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精選2篇)
學會提問 篇1
提問題,追問“為什么”,本來是兒童的天性,然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又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這樣要求有什么道理呢?
首先,這是一項針對陳舊的傳統教育弊端改革的要求,是體現教育創新方向的要求。在舊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在強大的統一考試壓力下,長期以來,我們過分重視對事實性知識的識記,過分迷信各種練習與作業 的訓練作用,搞得廣大如]、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精神和體力都相當疲勞。他們不但缺少自主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的時間,而且也漸漸喪失了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的興趣。因此,在新時期教育改革中,必須十分注重保護和發揚兒童、少年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必須十分強調對問題意識的培養。否則,不僅不足以應對知識經濟與國際競爭的挑戰,也無法完成以創新為主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任務。
其次,提倡“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不僅僅是讓他們保持天性,而是讓學習者學會科學地提出問題,也就是要學會有根據地提出問題。即在廣泛觀察、比較事實、現象的基礎上,在廣泛聯系個人或前人、他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深入對比思考分析,在發現矛盾,發現疑點,發現種種模糊與新奇現象的過程中,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或者“怎么做”的問題。就是說,問題要提得有根據、有理由,要說得清“問題從哪里來”,“問題為什么是新問題”。這樣的提問題,不能僅憑小聰明或“腦筋急轉彎”,而是需要學習,需要調查研究與觀察分析。所以,學習提出問題,應該成為兒童、少年學習期間的重要任務。
然而,僅僅提出問題并不夠,提出了問題,然后就靜候教師和他人給予解答,并不符合創新時代的要求,也不符合“倡導問題意識”的本義。因為富有“問題意識”的人,不能滿足于提出問題,他所追求的是解決問題,是不斷追求對問題的深入認識。因此,在問題未獲解決之前,會廢寢忘食,苦苦求索,在問題初步解決之后,又會不滿足于既得結論,會在問題后面發現問題。從這個角度說,培養學習者的“問題意識”,還要鼓勵學會探究的態度與方法,還要引導他們在探究的實踐中培養科學精神。只去提問,而對解決問題不感興趣、不下功夫的人,算不得是會問問題的人,也很難對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
,是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功。(文吉吉 《教育科學研究》2003.6)
學會提問 篇2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第四課《槐鄉的孩子》是一篇極其優美的課文,也是本冊中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如何讓孩子在自學中感悟這篇文章的美?上課前我思考著這個問題。為了上好這堂課,我和本級組的老師交流了一下,聽了聽她們上完此篇課文的感受。其中一老師說,她在上此篇課文時感覺不是很成功,孩子們無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感受不到課文所描繪的那種情境美。這正是我所擔心的問題。我和她交流了一下,回顧了她的課堂:
師:孩子們,讀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后,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
生:可愛。
師:你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寫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呢?請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并用線把它們劃出來。
師:找好了以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師:好了,咱們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學生匯報。本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匯報的都是課文第3段中的這句話:“女孩有的彎腰撿著,兩條辮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飛舞著;有的往籃里塞著槐米,頭一點一點的,像覓食的小鴨子。”極少學生匯報別的句子,而且學生找到的基本都是外貌描寫的句子。
交流到這,我們便發現了問題。儼然,本教師的一個“可愛”便把學生們給嚇住了。到底什么是可愛?因為多數學生還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現上,所以很多同學都是劃的這幾句話。
鑒于這位老師的經驗教訓,我思考了一下,把她的那個問題改了一下,在我班又取得了另一番效果:
我:孩子們,讀了課文,槐鄉的孩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學生讀完課文后嘰嘰喳喳就說開了:
生1: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勤勞。
我:你從書中哪句話感受到他們很勤勞?
生1:我從第三段的“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背著水葫蘆,帶著干糧,沒等云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也就是說,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他們真勤勞。而且當時的天氣非常熱,動物們都熱得受不了,可他們還是去摘槐米,我覺得他們真了不起!
我:課文哪些句子描寫了天氣很熱?
生1: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知了,知了”。這句話說明天氣真的很熱,要是我,肯定躲在家里吹空調、吃雪糕。(眾生笑)可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還去摘槐米,我很佩服他們,他們太勤勞了!
我:說得真好!別的同學還有想說的嗎?
生2: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自立,第二段寫到“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
生3:我覺得槐鄉的孩子一定很幸福!第二段中寫了槐米會發出淡淡的清香,他們天天都能聞著這樣的香味,真幸福!(回答此問題的是一位女生,她很愛花。)
生4: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可愛!課文第四段寫到“女孩有的彎腰撿著……像覓食的小鴨子。”我能想象他們當時的情景。
我:你能表演一下嗎?
生4表演,很可愛。
生5:槐鄉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樹。
……
這是我班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后談的自己的感受。這個問題的設計,很容易使孩子們思維活躍起來。與前一個同事的課堂相比較,不難發現:前者為什么出現困難?就是因為老師的一個“可愛”把同學們的思維限制住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可愛究竟可以怎么理解呢? 這個詞語在稍大的孩子來理解可能會更寬泛一些,但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就比較狹隘。顯然,課堂上教師設計的提問是整堂課取得成功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中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而前者把一個感受強加給孩子們,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就受到了限制,因而課堂上出現學生卡殼現象,交流不積極,交流面狹隘。而后者則是沒有框架無拘無束暢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件小事,給我很大觸動。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要學會善于設計關鍵問題,這樣才能和學生很好地互動和溝通,挖掘他們的獨特感受。而要設計好這個“關鍵問題”,就要求我們教師自己首先要深究文本,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讀課文,猜想孩子可能會有什么感受。然后再站在教師的立場去讀課文,思考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更易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自讀自悟中達到本課教學目的。其次,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認真學習,多看一些特級教師的案例,學習取經,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創新出發,去設計關鍵的“好問題”,那樣我們的課堂才會變成精彩、活躍的課堂,才能變成自主、平等的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去認真、細致地尋找那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