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監考 應試教育的偽命題
搜狐教育 2003-11-20 畢舸 |
一般考試無人監考 創造偽“英雄”! “現在,給你們一次無人監考的機會。在兩個小時的考試中,老師會消失,你們將在一個只有你自己和同學的考場里,接受這次考試。” 如果有這么一道試題擺在中國數以億計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乃至研究生面前,他們會怎么做? 這是個好機會,如果按照這個測驗設計者的預想,他們也許是想給所有學生一次當“英雄”的機會。因為在我們這個作弊已經成為“自然的選擇”的教育年代,不作弊的人要么被認為是腦子有問題,要么就是英雄了。 不過,英雄是不祥之物,這話是梁啟超先生說的。作為一個改革者,在他的時代,他就是英雄。一個被別人公認的英雄,說出這樣對英雄“不恭”的話,確實值得我們去揣摩。 眼下這股借“無人監考”、急切切測試我們中小學生思想道德修煉水平之風卻有越刮越猛烈的趨勢,2003年10月30日,東北師大附中首推無人監考考試,據報道:“107名二年級的學生正緊張地答題,盡管無人監考,卻沒有交頭接耳的現象發生。 該校副校長黃志誠說,此次無人監考是在同學自行申報的基礎上試行的。目前一年級和二年級分別有三個班采取這種考試形式。他說,我國目前中學或大學考試作弊現象比較普遍,在現有情況下,學校一直希望能夠探索一下對學生誠信教育的新模式。 與此遙相呼應的是,天津市教委在天津師范大學學工部首開"誠信論壇",旨在通過廣泛深入的討論,引領學生澄清認識,規范行為,使其能夠擁有人生最重要的"誠信檔案",從而實現"育誠信學子、樹誠信校風、建誠信校園"。 雖然還沒有提無人監考的事情,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過,這種“造英雄”的風氣,恰恰說明了我們教育的悲哀,在這種無關痛癢的考試中,能有機會當一回“英雄”,學生們何樂而不為呢?無人監考在國外也是少見的,用這種非常態方式作為考試的標準,如果是偶而為之、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設計者希望長期落實,那么這種將非正常變成正常的方式,其現實基礎又在哪里? 高考“無人監考” 能有幾個真英雄? 高考當然不是“無關痛癢”的考試,他關系到學生的前途和命運,這點道理勿庸置疑。 就讓我們順著設計者的思路擴展開來,既然無人監考可行,那么就從小學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都“無人監考”下去。最終,我們能否一根藤摸到底,干脆來一次全國高考的“無人監考”如何?時間就定在即將到來的2004年! 我相信,這個命題才是無人監考和誠信教育真正的試金石,我也相信,聽完我的建議,全國幾百萬高中生此時的心情是激動而興奮的,他們一定歡欣鼓舞、熱烈歡迎,而全國幾十萬老師和教育主管官員的心情則是有些驚恐的(請恕我用此不恭語言):天啊!讓高考無人監考,那天下豈不大亂! 實際上,高考無人監考,無非會出現四種結局: 第一、是最理想的結局:高考學生們清一色地成為了教育主管者心目中的“英雄”,大義凜然地拒絕了作弊的誘惑,哪怕只考20分也不作弊; 第二、是好壞摻半的結局: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不作弊的“英雄”,只有一小撮學生成了作弊的“狗熊”。主管者此時哈可以在心中自我安慰:好的畢竟是大多數嗎! 第三、是糟糕的結局,大部分學生都成了作弊者,真英雄寥寥無幾。主管者只能哀嘆“為什么好學生這么少”? 第四、是最壞的結局,學生們無一例外地參與了作弊的行列,連一個幸存者都沒有剩下,這時候,主管者還能說什么呢?他什么也說不出來。 所以,筆者認為高考無人監考的可能性為零,因為按照現在教育主管者的心態:如果無人監考,主管者根本無從知道這幾百萬考生中誰會是“清白”的,無人監考的唯一可能性在于學生們的高度自覺性,而這種自覺性又必須建立在教育主管者與學生之間彼此的高度信任之上,這兩個環節缺一不可。教育主管者與學生之間彼此嚴重的不信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老師不相信學生不作弊、學生也不相信老師不監考;學生之間也是互不信任的,剛開始不作弊的學生也許會想:我不作弊,說不定別的同學都在作弊,那么我為什么不作弊?這種經濟學上的“囚徒困境”可以作為高考無人監考場景的最好描繪。在一個分數決定高考生死、而現行規則又無法給予老師和學生足夠的自信和他信的時刻,所有人都會本能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但對整體最壞的方式。出現第四種結局可能性也就最大。 應試教育 決定無人監考的虛幻性 我們現行的教育,被稱作應試教育、分數教育,無論是衡量一個學生的優劣、一個教師的優秀與否、一個班級是快班還是慢班、一個學校是重點還是普通、乃至于一個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領導的政績好壞,都取決于分分要命的成績,而應試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功利教育,因為所有的要素都被分數給量化了,連思想品德、身體素質都不例外。你聽說過一個成績優秀的高材生因為思想品德不過關、身體素質差導致體育成績不合格、而喪失進重點大學的事情嗎? 現代社會、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高度信任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相互信任,社會就會趨向惡性運行, 就會畸形發展。可是,我們的現行教育,恰恰是建立在一種互不信任的基礎上。老師對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一律采取“有罪推定”,成績不好是這個學生懶惰、愚蠢、沒有上進心、自甘墮落、其結果是沒有任何前途、只能淪為新一代下崗工人;而對成績優秀的學生看上去是一種高度信任,認為好學生一好百好,放手讓他們去做,但這種實際盲目的信任也是一種不信任,因為這種信任只建立在老師對好學生的成績考評上,他們沒有其他手段可以測試這個學生的真正素質、也就無法接近他們的內心,這種嚴重殘缺的接觸方式注定了這種信任關系的脆弱性,一旦你成績下滑,老師就不信任你了。 一種教育模式,只能完全依靠分數測試來決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的信任關系,那么這種教育模式就象建立在流沙上的塔基,根本經受不住任何一點點外來的沖擊,而雙方對這種模式帶來的各種弊端,其實都心知肚明,否則也就不會有那么多對“應試教育”的抨擊、對“素質教育”的呼喚?但由于整個中國的教育模式游戲規則仍然沒有變,高考就象一場輪盤賭,參與各方更多地是憑手氣來決定勝負,一考定終身的“重要性”讓每個人在高考面前都誠惶誠恐、寢食難安。 “高考無人監考”這道命題內容之豐富、反映的中國現實弊端之深邃、是一道縱橫中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大命題,而“高考無人監考”不能成立這道命題,則可以讓我們管中窺豹,引發大家對高考以及整個教育模式的再一次反思。而當一個民族的民眾總是在不斷反思時,這個民族無疑是大有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