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改,讓我們喜來讓我們憂
———一個鄉村中學課改的收獲與困惑
金 壇 市 登 冠 中 學 李 國 斌
新世紀初,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層層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范圍之廣,速度之快,是前七次課改中不可比擬的,這是一個將實現中小學課程由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我校教師也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積極地投入到這此改革的潮流之中。為適應教育改革,我組立足于實際,通過組織學習、培訓,使教師“洗腦”“充電”、提高了素質;通過制度創新,為推進新課程改革建立了保障機制;通過一系列實踐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獲得了新的體會,也感受到了一些現實性的困惑。
策 略:
一 為推進新課程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抓機遇,“洗腦”轉觀念,“充電”強素質。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觀念影響人的一切具體行為。為推進教育改革,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其次才是素質和技術提高。為此,從2001年3月起,全組教師無一人沒進行“洗腦”,在此過程中,參加省市級組織的培訓學習先后共計一百余人次。同時,本組自行邀請專家、講師團來校做報告,上研討課達十余次。并與兄弟學校語文組隨時交流,在校領導的組織下,本教研組曾到武進的禮河中學,本市的洮西中學,薛埠中學,直溪中學,建昌中學,西陽中學,茅麓中學進行了參觀學習,習得了先進的管理理念,豐富了較科學的課堂教學經驗。為了使新課程能更好地推行下去,本組成員在校領導的支持下積極地外出進修、學習。現我校教師獲得本科學歷或考上本科的達87.5%。
二 為推進語文課程課改,大膽嘗試開展科研。
2002年3月,我校邀請了原市教研室任建中主任向全校作了“如何開展教科研工作?”的學術報告。2002年4月,在原李立申校長的帶領下,承辦了常州市級青年招標課題“轉變學習方式,優化學習策略”的子課題——“學生學習中的誤區矯正策略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研組與它組成員一起克服種種困難,邊學習,邊實驗,邊總結,邊修正。在實踐的基礎上,收集整理相關的較典型的課例,探求原由,用理論加以分析和解釋,以論文的形式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我組前后有針對性的論文共有二十多篇。
三 為新課程改革助力,采用新科技,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一次新技術的產生,都會帶來人們觀念、行為方式、對象內容的革新,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大變革。現在我校此項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在硬件建設方面,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開通信息寬帶網,校園內建好了局域網;上學期又添置了三臺實物投影儀。校園局域網建成后,我們語文教師通過網絡來學習、查尋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等;學生可以在虛擬網絡上實現資料查尋,適時地進行網絡化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全組成員基本都能用電子表格實現班級數據管理,校園網建成后,信息技術已成為推進我組新課程改革的動力。
現象:
一 教師有了變化
新課程讓我們的教師在挑戰中有了明顯的變化,時常在困惑的探尋中得到進步,通過學習和培訓、實踐和反思,廣大教師已經逐步樹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學觀念,這些新的觀念主要體現在學生觀和教學觀上。
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反映在教師身上,就是學生意識的形成:首先是學生本位意識,一切以學生為本,心中裝著學生,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人生幸福,這與傳統的以學科為本位的“目中無人”的教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次是學生主體意識,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第三是學生個性意識,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已經成為我校教師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
在教學觀上,我校教師已經認識到,以前的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的方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需要。自覺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互、共同發展的過程,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唱獨腳戲的現象少了,而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的現象明顯多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積極倡導老師獨自“唱戲”時間一般不超過25分鐘,我們力求壓縮到三分之二甚至更少,把學習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
新課程促進我組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擁有者不斷地轉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從尊貴者、訓導者、管理者轉向引導者、激勵者、服務者。教師的行為出現了新變化: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盡量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二 學生有了變化
經過近兩年的實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得到了體現,我校學生的變化和進步是明顯的。筆者通過對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接觸與訪談中感受到,學生明顯喜歡學校,變得愛學習了。學生為什么變得愛學習,喜歡學習了?福建師范大學課程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說,當學習來自外在的要求、強制時,對學生來說,學習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壓力,學生的體驗是痛苦的、苦澀的甚至是痛恨的,苦學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學習行為。如果學習是來自內在的,發自內心的,是學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會成為一種歡快的、愉悅的活動,學生的體驗是幸福的,樂學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學習行為。
在新課程下,語文教材本身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教材內容上改變了“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加強了與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學生的變化。以前我們的課堂總是力求整齊劃一,把不同的學生培養成為同樣的學生,著力追求的是千人一面。而新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于是我們提倡讓學生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游戲中學習、合作中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學習方式,我們還積極倡導和實踐學習方式的個性化,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交流和表達能力提高了。我們大力提倡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學習。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們能經常交流各自的學習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體驗。教師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真實的感受。
在共同的合作下,學生質疑創新能力相對有所提高。在探究發現活動中學習,從而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思考、質疑、批判、發現、求證的過程,學生能動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得到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不僅專門開設了讓學生動手實踐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課本劇、小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進行親身體驗。
三 課堂教學有了變化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已經開始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化的發展性教學,說實在的在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的老師還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一些疑慮,不過老師們還大著膽子嘗試著新的方式。新的教案明確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這與我們以前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突出過程與方法的地位,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和創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論和過程有機融合起來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展;課堂中我們也盡量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 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其次,課堂教學活起來了。在以前的教學中,“悶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我們教師常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聽得較乏味。現在我們的教學過程 開放了,教學時空也變得開放了,學生得到了解放。在以前的課堂中,學生受到諸多的限制、而顯得壓抑、因而變得唯唯諾諾,俯首貼耳,盲從依附。而在現在的課堂中,我們的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以前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把教材當成學生學習的惟一對象,現在我們可以敢對教材進行適當補充、延伸、拓展、重組,把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同時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質疑和超越,“過程”開放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再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強調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不再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或是靈感頓悟,可以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時空”開放了,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空間較為封閉、狹小,眼界限于書本,新課程突破了“課堂教學就是教室里上課”的傳統觀念,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不再只局限于教室,拓寬到生活和社會的各個領域,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學習;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書,而是延伸至整個自然界和社會這部“活”的無字書。充分利用地方課程進行教學!如我校一位教師在上《恐龍無處不有》一文時就充分且很好地利用了中華恐龍館資源。
課堂的“活”,表面上是課程的內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實質上是我們師生雙方的知識活、經驗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的一種外在表現。
收獲:
這幾年,在全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收獲些許星光,得到了上級領導肯定與認可。在新課程的培訓過程中,李學東的論文《淺談新課程標準與初中閱讀教學》和耿忠良老師所撰寫的《新課程下,語文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都獲得“第一屆全國中學語文教師論文大賽”中三等獎。,在課題研究方面所撰寫的論文共計二十余篇,其中在省市級的論文評比中獲得不同等次獎項有二十余篇,原數學教研組長王國忠同志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多篇相關教育教學論文,尤其是副校長李學東在積極探索中筆耕不輟,先后在國家、省市級的論文評比中,獲得不同層次的獎項有十多次,在2002年度被授予“金壇市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稱號,在新課改的優秀課評比中,李國斌獲語文學科類的一等獎,耿忠良獲直溪片語文評優課一等獎,在2004的春學期,顏志新老師在金壇市的歷史優秀課評比中獲市一等獎。
困惑 :
在這一路上,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在這些興奮的日子里,我們經歷了諸多風風雨雨,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獲取了些歡樂,然而由于我組教師能力有限,學校條件所制,加上社會大背景因素,我們又感到了諸多困惑。
困惑一 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個性與班級的整體性如何兼顧?新課程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個性發展空間,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可現在仍實行大班化教學,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無法把握班級的整體性!
困惑二 在基礎課程體系中的一個結構性突破就是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它關注學生在這一活動過程 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創造性的表現,對其評價的多元性難以把握,對其生成性比較模糊,所以什么樣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才是較科學的?
困惑三
我們在教學中雖然拓寬了時空,開放了過程,但是對于非課本的課程資源很多時候難以舍取,如何篩選?怎樣開發和利用?這些都是我們當前與課程改革不夠協調的現狀,這也是我們的一大困惑!
困惑四
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改變了對學生的評價,我們除了運用傳統的評語式的質性評價外,新增了一些質性評價方法,如行為觀察、學習日記、情景測驗等,我們建立了學生成長材料袋,在評分的時候我們也盡量采用多元智力理論,可上級最終一錘定音的評價而是文化測試,(中考)這在當前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再者,在當前的大社會背景下,我們的家長對學校的評價并未隨著新課程的理念而轉變,中考成績若不夠理想,學生紛紛“逃離”,到時這無米之炊怎為?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憂患,筆者敢妄言一句,具有這種憂患與困惑的學校不在少數。這肯定是認識上的一種局限性,不過這種局限卻有很強的現實性。
我們在新課改的浪潮下,奮勇搏擊,和著時代的節拍摒棄著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在新的理念里我們擦出了一些小的火花,但愿“星星之火”最終燎原。介于本組能力所限,課改過程中必定欠缺課改精神,有些理念與課程方法相悖,我們對新課改的認識還很淺陋,不足之處懇請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參引資料:
1 趙小雅 《課改兩年,課堂在變化》 《中國教育報》2003年5月16日第4版
2 郭永福 《要處理好課改中的若干關系》 《中國教育報》2003年12月27日第3版
3 李建平《新課程:拒絕表演課》 《中國教育報》2002年5月26日第1版
4 李朝明《新課程新在哪里》 《中國教育報》2002年4月25日第8版
5 黃賜義《實施新課程的困惑與思考》《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 2004年第9期
6 游銘鈞著 《論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