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南安市 林海參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科書、教學用書的觀點進行提出相關的問題,在解決過程中教師給予不同方式的提示,學生沿著限定的正確途徑進行解答,并以求得與教學法用書的觀點相似或相同為“最高目標”。與此同時,對于文體知識的理解、掌握并運用到寫作中的教學模式也充斥于閱讀教學中。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對于閱讀課望而生畏,這也使得學生面對經過專家精選的美文毫無感興趣,而更鐘情于課外讀物,遨游于課外讀物的豐富世界之中的原因。反映在寫作上則出現了新的八股文的文章,不能真正起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終極閱讀目標!當然,這也不能把責任全推給教師,因為有著考試這根指揮棒像無形的枷鎖套在的教師身上。新課程標準、新課程理念中對于考試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評價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而對新理念、新課程標準中閱讀的要求和目標,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努力探索,使新的閱讀教學課能真正體現出其價值來!
一、充分挖掘豐富的民間文化、社會文化資源,豐富我們的閱讀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課改目標指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經,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七年級(上)的語文教科書中的“話說家鄉”、“采訪科任老師”、“利用圖書館”等教學內容正是從這一目標出發而編排的,除了指導好這些內容的學習實踐以促進閱讀的教學外。我們還認為語文中精選的篇目都是作者在實踐中思考的并化為文字的思想的結晶,而讀者“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有益啟示”其實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自然、社會、人生,從而悟出閱讀中的人文、情感體驗。而豐富的民間文化、社會文化資源也是幾代人對于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的積淀,為此我們認為如能充分挖掘它們,定能豐富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真正體現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的大語文教育觀,也能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道理!如古詩詞的教學歷來是個難點,但西溪中學就挖掘出本地的文化特色:用閩南話吟唱古詩詞活動課,每班每周有一節詩詞課,成立了“詩詞興趣小組”,經過探索、實踐,學生較快的掌握了詩詞的格律、平仄、吟誦,還會自我創作幾首,不但解決了教學法的難點,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了古詩詞的教學效率(參見《福建日報》2002年12月6日的報道)。再如讓學生搜集本地的民間傳說、人文景觀的資料等活動,都能起到豐富我們的閱讀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從另一側面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豐富學生的人文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精心組織好閱讀教學課,盤活教材,構筑符合新課改理念的閱讀教學觀。課堂是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教材是其載體,那么如何盤活好教材,組織好閱讀教學?關鍵在于教師要樹立具有現代意義的閱讀觀,“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這樣理解!苯處熤挥袠淞⑦@種現代意義的閱讀理念觀,在教學中才能學會與學生的生命個體共存,共享,共同發展的互動關系,放下教師的權威,與學生之間建構一種傾聽,對話交流,共同發展的關系。在新課改中提出的教師角色的轉換,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和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等閱讀教學目標 才能成為可能,也才能使課改中提出的讓學生自主學習、于合作、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施才能成為現實而不再是理想!《陌上桑》的教學一般都是先翻譯,再主題、寫法的分析,課上起來吃力不討好,學生不喜歡。但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設置了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環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出問題,請聽:“從羅敷的服飾來看,羅敷家庭是富有的,她干嗎還要勞動?”“羅敷才十幾歲,為什么有一個四十歲的丈夫,是不是他的小妾呢?”“太守還挺有禮貌的,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參考資料說他荒淫無恥?”我驚訝了,但在驚訝中,我不由得想:這才是新課程,這才是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閱讀觀,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真諦。不同的設計其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前者重結果,重閱讀中寫作技巧,后者重過程,重學生的個體體驗,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其次,設計好情境教學,促進智能的指導。眾所周知語文教育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習重在感性把握其特點。而具有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是其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新課程在選材上也更關注這一點。選材很多都是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谝陨系恼J識,我們認為情境設置中的情感應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過程 中,因為只有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豐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識,才能提高其閱讀的興趣,從而轉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態度,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人格的升華,也才能使學生學會用情感去感愛生活中的一切,在心靈上獲得共鳴和啟發,領悟,真正做到以文促學,以情促學的學習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真正做到促進語文智能、技能的掌握。如《小巷深處》是一篇抒寫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本人導學時就非常注意情境的設置,第一教時情景的設置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導入 ,即回憶已去世18年的母親在世時對于我們子女的愛的瑣事,由于本人回憶時是流著淚把感情流露出來,所以學生能深深地被感染著。隨后導入 本文的學習,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由于文章寫得感人,讀到最后幾段,連自己也有些哽咽了!學生也有的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再讓學生模仿老師朗讀一遍!第二教時,讓學生自覺把布置已寫的真情實感的小作文在課堂上展示,有一位同學寫的是回憶自己的奶奶病前病后的細節,由于寫得真,此位同學哭著朗讀的,同學們也被這位同學的真情打動了,也有一些同學跟著流淚,聽課的老師也深深地被感染了,借此時機告訴同學寫作文的關鍵就在于要用真情去感受去表現,這樣就會感人至深!接下來設置了一個游戲:模仿瞎子走路,再讓這位同學談一談感受。再引入第二教時要講的內容:瞎子走路這么艱難,那么瞎眼英姨為了培養我要勞動掙錢 ,其付出的代價可想可知,是我們常人的多少倍!讓同學把母親傾注在我身上的無私的愛的瑣事從吃、住、穿、用等方面找出,并體會其感情!由于有了情感、情景的設置。學生積極性較強,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三、做好閱讀方式組合的指導,如精讀、略讀、速讀、泛讀的組合,精細、粗放的組合等,這些閱讀方式的組合如指導得當,它將有助于課內的閱讀教學,也有助于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這樣就有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
以上是本人在參與課改過程中學習與實踐的膚淺認識,不妥之處還請同仁、行家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