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郭燕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并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是課程資源建設中一個關鍵性的環節。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途徑多
樣。這里主要談談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
經教育部批準的語文新教材都具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的特點,它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和大語文教育思想,追求人文教育與語文能力培養的協同互補。其中各種信息,都是塑造學生,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很好的資源。而且這種資源就像傳說中的“寶盆”,隨著教材在被使用過程中的不斷挖掘,而日益豐富。它的價值尤其在“創造性”使用過程中顯現。因此,不論是教材的編者,還是教材的使用者,都要在“如何使用好”教材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教材更好地為教與學服務。
記得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育專家們也曾一再強調“不要機械地去教教材,而要靈活地用教材來教”。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在這些方面作了些嘗試。
在單元教學中。每學一單元,我首先讓學生看單元提示,明確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制定單元教學計劃。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第三單元時,我讓學生們看了單元提示后,問大家:“這一單元都是些什么文章呀?”大家回答說:“寫景的文章。”“那么,都是些什么景?都用了什么體裁呢?”“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四季之景,美不勝收。文體上,有散文,也有詩歌。”“那么,學習這一單元,你最想收獲什么呢?”“學會怎樣寫景!庇谑,我就先上一堂寫作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在大屏幕上,我出示一系列春天的美景圖,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觀察判斷出是哪個季節的景致,并說明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大家都很活躍,紛紛指出那是春天的景,有的是從鮮艷的桃花看出來的,有的是從嫩草看出來的,還有的從放飛的風箏看出來的。理由都很充足。只有平時注意了觀察,才能發現這些。然后,我就定格幾幅圖,有春風圖,春雨圖、春草圖、春花圖和人們在春天的活動圖。讓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幅,來寫一寫,寫出春的味道。同學們熱情很高,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寫好后,又讓內容相同的組成一組,相互傳閱,推薦優秀作品。同學們都很積極,認真評審。最后,讓大家把這些優秀的片段組成一篇文章,取名叫《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增減內容。同學們興致可高了,因為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大家組合的文章,都比較通順流暢,基本上抓住了春的特點。但不足的是,同學們筆下的春天是死板的,缺乏生機和活力,盡管有的用上生機勃勃等詞語,但始終沒有動感。那么,如何才能把春天寫活呢?于是,我隆重推出朱自清先生的佳作《春》。讓大家翻到課文,先朗讀一遍,感受一下春的味道。讀了后大家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春天。于是,我讓大家找出和自己所寫內容一致的部分來,比較一下,差距在哪里。同學們很認真,很仔細。在作文本上,寫下旁批。有學生在春草部分,寫道:朱自清先生之所以把草寫得這么有生機,有活力。主要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一個“鉆”字,寫出了草破土而出的情態。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在草上活動的人來寫草,突出它柔軟的特點。還有同學寫道:我寫花,就只想到要寫出花的情態,沒想到還可以寫它的數量、它的香味,更沒有想到還可以借助蜜蜂等昆蟲來寫,比起朱自清先生來,實在是相差甚遠。這一比較,意義非凡。同學們不僅分析了自己的春,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從而明確了寫景的方法。這時候,我再問:“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寫出這么優秀的文章來,而我們卻不能呢?”同學們實事求是的分析,有的說是朱自清先生善于觀察,有的說是朱自清先生寫作功底厚,還有的說到是朱自清先生熱愛春天。于是,又讓大家找哪些句子表現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坐著、躺著,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最后,我告訴同學們,景和情是不能分開的,只有真正地把情感融入進去,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把《春》作為一篇寫作例文來教學,我也是頭一次。但我感覺這樣的教學比以往的教學都要成功,學生們的興趣比以往都要濃厚,參與的積極性比以往都要高。原因就在于我們以往都是教教材——反復朗讀,仔細分析,認真仿寫。從頭到尾,都沒離開過課文。而這一次,就完全是用教材來教,把《春》作為例子,教學生怎樣去寫景。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學生們也有的放矢。尤其是,寫作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對比自己發現,比讓老師講印象要深得多。有人說初一的學生水平較差,先教后寫,效果才好。但我認為正因為學生的水平差,才更需要先寫后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發現自身的不足。再說,教了后寫,學生的思維肯定要受約束,既然作者的好,那就按作者的去寫吧。自己先寫,思維不受限制,既能突出自己的個性特征,又能展示自己的真實水平,還能檢驗學后是否真正有所得。
其實,我們老師有很多時候都是拿到課文就開講,講得津津有味,講完后一問學生,你覺得這一內容對你有用嗎?學生會說有用,因為知識嘛,肯定都有用。那到底有什么用呢?學生們卻回答不出來。你說《春》這篇文章,從內容上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呢?讓我們認識春天,了解春天嗎?這恐怕還不如春天來的時候讓我們走進大自然來的真實。那除此以外,還有什么用呢?我認為就是讓我們學習人家的寫作方法,學以致用。我們光是知道作者寫了什么還不行,還得知道作者是怎樣來寫的,這才是學習的關鍵所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人的發展離不開思維。所以,人在學習階段,一定要考慮他的“可持續發展性”。做老師的,千萬別把他們教“死”了。知識不能遷移,就不能用。不要說將來會怎么樣,就是現在應付期末考試都成問題。因為期末的試題,課外閱讀的分值就比較大。
為此,我在八年級教學說明文的時候,第一堂課就給學生們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告訴學生,拿到一篇說明文,首先要看看,說明對象是什么?文章是在介紹說明對象哪個方面的內容?作者是怎樣來說明的?(用什么順序?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語言?)再告訴學生說明順序有時間、空間和邏輯順序;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等;說明文的語言首先要準確,在此基礎上有平實說明,也有生動說明。說明文的結構有分總、總分或總分總等。最后就以《中國石拱橋》為例,具體加以分析。學生們按照老師的教法,首先明確說明對象——中國石拱橋,文章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那么,作者是怎樣來說明的呢?以趙洲橋和瀘溝橋為例來加以說明的,采用了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多種說明方法;用邏輯順序安排結構,先總說后分說。語言準確而生動。那哪些地方準確,哪些地方生動呢?又教學生如何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并不是精確。例如“在當時可算是”“當時”是時間上的限制,說明它只是在那個時候才算,而今已經不算了!翱伤恪北硎竟烙嫴聹y,因為作者沒經歷過,有些東西不夠明確,所以用語不肯定,但正是這樣的不肯定,才體現出用語的準確。再讓同學們自己找,學生們很快就能找到許多類似的句子來。如“大約”“左右”“幾乎”等等。語言的生動性主要是作者在說明時用了比喻、擬人、引用、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或用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把相關內容說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如在介紹石拱橋形式優美時,就用了比喻,說它像虹,還引用張卓的“初月出云,長虹飲澗”。又如在介紹瀘溝橋的石獅子時,就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以后的說明文,我就讓學生按照這種方法,自己設計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選擇學習方法,自學或小組討論學習,效果還真不錯。反復訓練,同學們基本上掌握了閱讀說明文的方法。
以上的課例,只是我在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的指導下作的一些嘗試。雖然算不得經驗之談,但確實讓我明白了什么是教教材,什么是用教材來教。簡單的說,我教《中國石拱橋》不是在教它的形式優美,結構堅固。而是利用它來教學生怎樣閱讀說明文,怎樣寫作說明文。
語文是我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因此,語文教學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內容上,還要在方法上多下功夫。在學校的語文課程資源中,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而教材是最直接的課程資源。那么,如何才能讓重要的教師使用好直接的教材呢?創造性是關鍵。創新并不是追求形式的新穎,而是要切實利于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學有所得。所以,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芭ㄔO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讓每一個中國人學好語文,這對于語文老師來說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