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課程理念 引導教學改革——對中考命題改革的一點看法
滲透課程理念 引導教學改革
——對中考命題改革的一點看法
紹興縣實驗中學 茅娟美 電話13567557487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教學改革和考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縱觀近幾年各地的中考試題,能注重對學生在思想品德上的引導,注重能力和素質考查,強調積累和運用。在試題材料選擇上力圖反映時代特點,引導關注現實問題等優勢而備受關注,這些舉措,無疑是教育改革的源頭活水。
一 突出人文性,教育性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描述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要求“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在這些新理念下,學生的積累不能忽視,古詩文所占比例已明顯增加。但是古詩文的重視程度不應僅僅停留在靜態的背誦積累上,動態的理解、運用、賞析能培養學生的欣賞和表達能力。其次,積累部分對學生積極性的激發不容忽視,紹興縣期末試卷,積累題往往采用加分題的形式,這值得借鑒。
鄉土文化對學生來說,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激發學生愛我家鄉,必須知我家鄉,家鄉的風景、賢人、文物、文學在中考中的適度體現,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試卷設計充滿人文性,除了親切的“前言”、“后語”,新型的試卷題干中也出現充滿關懷的“友情提示”,來緩釋考生或多或少的緊張情緒,這些友情提示,能讓考生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誤,降低難度。如:“友情提示:做1——6題時一定要細心呦!這可是得分的好機會”,“友情提示:注意語言感情,爭取獲得加分”,“友情提示:注意關鍵詞”。
二 體現開放性、靈活性
中考現代文閱讀體現了“得法課內,得益課外”的原則,真正讓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課外閱讀形式多樣,除了字、詞、句的品味感悟外,還關注補充題,如補充標題,根據全文補充結尾,根據論點補充論據,根據前后文補充過渡句,這不但是讀的過程,也是學生再創造的過程。而且此類評價題形式,將對語文教學起積極導向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
閱讀能力的培養得益于平時的課外閱讀。2005年全國各地都涉及到了名著的閱讀,但都僅是停留在蜻蜓點水的程度,諸如“寫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一句話寫出《水滸》的一個故事”等,學生在欣欣然寫下這些答案時,有多少是真的讀了名著呢?還不是得益于教師平時課堂的“快餐式滲透”,這種閱讀,是名副其實的“虛假閱讀”,中學生閱讀貧乏的現狀仍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鑒于此,適當增加名著閱讀檢測的比分,增加如“說說你對《紅樓夢》中林黛玉這個人物的看法”之類的賞析、評價題是一個很好的閱讀導向。
三 重視滲透性、綜合性
復雜的社會、生活、自然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科知識形成合力,因此關注知識的滲透性,綜合性,也是中考命題改革的要求。它要求我們把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同學生的個人經驗、生活知識、社會知識、自然知識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從而指導學生關注社會,留心生活,做個融入社會生活的有思想有活力的人,而非“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非典”、“伊拉克戰爭”、“載人航天登月成功”等國內外大事都能翩然入題來。再如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數學、物理公式,這些題型的設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如何正確篩選信息,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了基礎。所以類似于從多個信息中有效地選擇信息,從冗長的文字中提煉中心,從簡單的圖表中提取觀點,觀察漫畫并簡述中心,這些題型能較好地考察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想象力,不容忽視。
四 注重過程性,真實性
《新課程標準》重視對作文的評價,它對于寫作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學生通過修改別人的文章,可以初步培養對作文的評價能力,較大幅度地提高寫作水平,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為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際作文中,很多學生不愿在文章的推敲和修改上下工夫,甚至作文寫完后就萬事大吉,連看第二遍都不愿意,更談不上修改。學寫作既要懂得“怎樣寫”,也要知道“不該怎樣寫”,因為好作文是改出來的。作文評改既包括“評”的過程——是一類文,還是二類文?好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如何修改較妥當?也包括“改”的過程——將不當的詞、句、段重新做一處理。當然作文修改不等同于孤立靜態的語病修改,它是整體動態的創作,其中包括對詳略的安排,語言的運用,材料選擇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關注。因此,中考中作文修改題型是一個不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