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做一個合理調節情緒的人(親子早教指導)
做為媽媽有時常常會被孩子氣的破口大罵,或者對孩子是一頓暴打,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會對孩子們造成不良的影響,以下就來詳細的了解下如何在自己情緒幾近崩潰的時候懸崖勒馬吧!
每位專家都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情緒化地罵孩子;專家也不斷耳提面命,責罵孩子的時候不要做人身攻擊,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與能力,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理性的時候,這些道理媽媽們都懂,誰愿意發那傷身、傷神、更傷感情的脾氣呢?
但是怒火暴發、失去理性時,平日掛在嘴邊的道理全都拋諸腦后!因此我深深覺得,在情緒幾近崩潰時,如能掌握懸崖勒馬的技巧,才有進一步實踐以上那些大道理的可能!
我必須不斷警惕自己,壓抑自己的沖動,并且變成教養孩子的習慣。真的,我發現孩子們的個性改變了,互動方式改變了,孩子難免為了爭奪玩具而吵鬧,但更多時候,我看到哥哥教導弟弟許多我教過他的東西,好比教弟弟顏色、數字、念唐詩,甚至邀弟弟一起收拾玩具。我在一旁欣賞著哥哥循循善誘的態度,說真的,每天都有好多的感動!親子網
以下和大家分享我個人領悟到的情緒控制方法,你可以:
深呼吸
一個深呼吸不夠,還可以多做幾個深呼吸,如果靜不下來,接著做第二個動作。
閉眼睛
除了避免因為混亂場面的視覺刺激而怒從中來之外,閉眼睛的同時,也可立刻想想該如何處理混亂的局面,該對孩子說什么話及怎么對他們說話。例如孩子把湯打翻了,滿地濕黏,如果將焦點放在那一團湯汁上,一定會忍不住立刻對孩子吼叫!再想到一連串煩瑣的清理工作,搞不好就是兩巴掌下去。如果此時雙眼一閉,避免看到那團黏糊糊的東西和粗心孩子的臉孔,真的會平靜很多,而且心中自然就能想出對策;再睜開眼時,可能就能平靜地請孩子為自己的粗心負責,堅定但和緩地請他自行清理。
現在我的孩子犯錯時,如果看到我閉上眼睛,就會顯得相當羞愧,自己主動善后!其實每個孩子都很愛父母,所以很怕看到父母傷心,因此當孩子看到父母閉眼睛的神情時,已經開始深刻反省了!
馬上告訴自己:他還是個孩子
學齡前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真的還不是很好,不論是自我身體的控制或自我欲望的控制都一樣,所以常常打翻東西,踢壞東西;喜歡和別人搶玩具,或吵著一定要吃什么、買什么,否則就立刻發飆讓你看。他們對社會常規也還在摸索的階段,所以并不清楚各種場合的合宜舉止為何,這是一段漫長的社會化過程,需要不斷被提醒,甚至在得到負面回饋的經驗后(如被朋友唾棄、身體受傷等)都還需要被提醒,尤其是小男生通常更為晚熟。我們做父母的認識到這點之后,就耐心地不斷提醒孩子吧!站在與孩子齊平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真的會發現很多事情他們做起來相當吃力。孩子犯錯時,馬上在心里說: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啊!包容之心便油然而生。
請他自己處罰自己
有次在瀕臨失控之時,我突然從嘴邊冒出:“請你用手處罰自己踢東西的那只腳,請你管好自己的腳!”我發現此舉讓原本想給他顏色瞧瞧的怒氣得以發泄,避免了亂打一通!
當然此法并非上策,因為這仍舊是以暴力來解決事情,只是人非圣賢,總有抑制不了的情緒。如果真的沒辦法,我覺得此法至少可以避免父母因施力不當而釀成不可收拾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