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存在那些問題
如何看待中國的隔代教育,長遠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但也不能全盤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下面幫你來分析一下。
1、 喂養方式:
“我家寶寶2歲多了,體重已經偏胖,可我婆婆還是凈挑葷菜買,整天要孩子多吃菜、少吃飯,一點都不科學!我想自己帶孩子,但是苦于沒一點時間”。談起孩子的喂養問題,家住鄭州的趙女士一肚子不滿。
臨床發現,由祖父母喂養的幼兒,更易出現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老人的心都比較慈善,加上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可謂“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特別在吃飯問題上很遷就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什么。長期嬌慣在一定程度上易導致孩子偏食,而孩子偏食是一種極為不良的飲食習慣,長久偏食會給孩子的健康發育帶來危害。幼兒教育
2、 管教方式: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于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松。一者喜歡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依據傳統的管教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所計劃好的線路去成長,一切行動聽指揮,從娃娃抓起。另一種極端是溺愛孩子,放任孩子的行為。而年輕父母大多受到現代教育的影響,會更尊重孩子,適當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補充放縱寵愛過度的現象。
但是嬰幼兒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沒有社會經驗和固定的模式,所以經常會犯各種“錯誤”,如果時時處處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就會讓寶寶失去信心。對寶寶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若干個“第一次”,要給予積極正面的鼓勵。把寶寶當作一個個體,尊重他的選擇,不要因為擔心他做不好而幫他做原本應該讓他自己做的事情。
3、 早期智力開發:
不同的時代對于教育的觀念也是不同的。在祖輩時期,早期教育與智力開發幾乎是畫等號的。而且,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為愛孫心切,而會幫寶寶做太多事情,間接地讓寶寶失去學習的機會。因此,如何讓祖輩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請他們一起配合爸媽,是教育寶寶的關鍵。早期教育
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把教育片面理解為傳授書本知識,把智力開發等同于提前進行讀、寫、算等技能訓練,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各種早期教育方案的效果追蹤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若只放在讀、寫、算的訓練上,得到的效果是短期的。所以,智力的開發只能算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而嬰幼兒教育更多的重點應放在感官經驗的獲得、生活知識的培養、良好情商及性格的培養以及做好書寫預備和數學前置經驗的預備等方面。爸媽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寶寶的視、聽、嗅、觸等感覺更靈敏,可以從容地做完手中的事情等。像這樣讓寶寶自己體驗生活、接受不同的刺激、讓他自己作決定,對寶寶來說是更好的。
4、安全隱患:
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爺爺來辦。兩個月前的一次驚心動魄的往事,讓小玲嚇出了一身冷汗。孩子五歲好動頑皮,夏季氣溫高爺爺最近有些體力下降,孩子喜歡吃雪糕,放學后爺爺帶著孫子去買,雪糕店在馬路對面,孩子性急直奔雪糕店,爺爺一時沒追上,娃娃也不看紅綠燈就沖了出來,撞上一輛出租車,造成了腿部骨折。說起這些,小玲淚如雨下,爺爺也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