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生成看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的教學
楊正說話,學生明白了楊正說話的錯誤及指路方法:應該抓住家附近的標志物來指路。師:(指示板畫)那么同學們,你就是楊正,再來邀請一次同學來做客好嗎?(學生很有興趣,學生1到講臺前扮演楊正來介紹。)
這個時候,需要深化指路方法,于是我隨機給學生提供情景,讓學生進行逆向思維。
師:一天,楊正與表姐在家門口對面的新華書店碰到,她又邀請表姐有空來參觀自己的學校,就給表姐指路。哪個“楊正”來指路啊?(學生一聽說給表姐這個新人物指路,紛紛舉手,學生2來指路,并且比較正確。)
看著學生對人物扮演如此喜歡,我比較興奮。但是,插圖里的地方實在太小,無法讓學生進行更多的指路訓練。忽然間有個靈感在腦中閃過,我就將黑板上的地圖擴展了,畫了青年路和北海路,果品市場、老年公園和動物園。看著我一下子造了那么多的“建筑物”,學生們興奮極了,他們還拍手叫好。
二、擴展課文插圖,拓展說話內容。
師:今天,楊正同桌張紅的爺爺在果品市場買水果,準備去看望住校的張紅,卻不怎么清楚去學校的路,剛好碰到楊正。她熱情地為張爺爺指路。哪個是助人為樂的楊正啊?
生:怎么學校沒校名的呢?
師:我們就用咱“柏加王小學”來命名,讓我們的學校也跑到城市去好嗎?
生:好!(他們高興極了,指路的興致更高。最后我選了學生3來指路。)
師:張爺爺年邁,你可千萬別給他指錯路啊!(學生們哈哈而笑,學生3指完路,還不忘帶上一句:“張爺爺,你記好了嗎?過馬路可要當心啊!”)
師:后來,楊正在果品市場又遇到鄰居王老師——我也在買水果。我明天要到楊正的學校去聽課,可對路徑也不怎么熟悉,看到楊正就請教了一下。誰來告訴我啊?(學生一聽說要給我指路,覺得非常榮幸,搶著要為我介紹。最后學生4給我指到青年路那邊過,臨別時還說了那么一句:“王老師,歡迎您到我們學校來聽課!”但是路程遠了,有幾個學生有意見了。)
師:同樣是從水果市場出發到柏加王小學,怎么張爺爺走的路比較少,王老師卻走了那么多路啊?(學生5分析了原因,從而又引出教學目標外的內容:給別人指路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盡量讓別人從近路走。)
此后,我還提供情境,從楊正為要去老年公園參加舞會的爺爺和去動物園看表演的同學指路,學生們興致勃勃,紛紛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得很。
三、說寫有機結合,提高創造能力。
學生們會說話指路,我又拔高了一下要求,讓他們以《指路》為題寫一段話。隨后又給學生們提出更高的要求:發揮想象,將指路做好事的起因發展經過寫具體,可以選擇不同的指路路徑來構思,題目自定。十多分鐘后,有的學生已經完稿,想象合理,條理清晰。我帶著意外的收獲出了教室。
反思
許多時候我們覺得口語交際課比較難上,尤其是在農村小學學生不善于表達,課堂沒有活力。但是,這一課卻給我打開了一扇窗,我有許多感觸:
1、教學需要預設,但教學不能只有預設。比如,在第一部分里我忽發靈感擴展了地圖給出更多的人物,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說話素材。以及,學生在給王老師指路后討論得出的指路的另一個要點:給別人指一條最近的路。師生雙方在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