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評價助朗讀
學中,感情朗讀相當重要,它有助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之精妙,領悟語境之美妙,從而陶冶美的情操。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怎樣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呢?我們老師一直很努力的在課堂上反復說教,但是總是事倍功半。曾有機會聽到過眾多大師們的課,為他們能讓學生走入文本,把課文讀的有聲有色而羨慕不已,同時和自己的教學進行對比,讓自己有了更多的感觸。案例一:
一位同行在執教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橋》的時候,老師精心設計,飽含激情,融入文本,希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如何能體現學生也走進了課文,感悟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呢,當然就是要讓學生讀出“味”兒來了。
……
師:誰能讀一讀“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要讀出感情來?
生:讀
師:還不夠兇?誰再來讀一讀
生:讀
師:嗯,比較兇了。
……
師:誰來讀讀“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
生:讀
師:不夠沙啞,誰還能讀出沙啞的感覺。
生:讀
師:夠沙啞了。
……
反思:
這位老師在執教的時候,注重了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并且借用讀來檢測學生是否領悟到了課文的精髓。老師很用心,學生讀的卻并不盡人意。為什么?我想關鍵是老師在給學生朗讀時的評語不夠準確,沒有指向性。在我們的課堂上通常會出現一些指向不明確的評語,讓學生沒有辦法做到有的放矢。如我們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一些:我們美美的讀一讀,讀的再美一點,誰還能讀的更美一點之類的評語。這樣的評語我個人認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學生很難從這樣的評價中了解哪里讀的好,哪里還有不夠的地方,泛泛而談,學生也就隨聲附和的讀。
我們再來看一看一些大師們的評語:
王崧舟老師執教《長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