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是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之時,毛主席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滿懷喜悅和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著學習是以學生為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設計為五個活動板塊:一、信息交流,走進長征。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三、探究對話,深入長征。
四、誦讀積淀,體驗長征。
五、課外延伸,升華長征。
我這樣設計并教學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思考:
一、 突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課始到課終,我始終把學生置于主動、自動、互動的平臺之上,以讀代講,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讀出層次、讀出韻味。
二、 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行為。我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見解。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倡導個性化閱讀,如教學中我始終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心靈交融、讀入文本、讀出個性。
三、 正確對待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人文性蘊含于工具性之中。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既注重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又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如:對“寒”字的生成、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