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三讀”
近日,聽了三節(jié)公開課, 覺得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梳理思緒,整理三讀:1、讀課標。我們在教書中要了解課標,新課標中編者對整個教材整體把握,對教材中相互之間內容的安排,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都做了清楚的闡釋。如果我們自己不了解,就很難給學生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所給學生的也往往只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自己也很難有全面的知識框架體系。
2、讀課本。在使用教材時,要看到教材中有許多案例、情景材料、漫畫插圖,以及相應的問題。這些中有許多都是經過編者精選,反復推敲過的,如何用足用好,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新的教材中,已經在轉變過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簡單的教學模式,更多的希望學生參與,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看、讀、議、說。這種改變對我及每一位老師來說都很難,可是如果不做,我們都無法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將讓這一模式捆綁著自己,無法實現(xiàn)自我的跨越。再就是在教材中要讀懂重、難點,盡量做到學生自己能看懂的、易理解的少講或不講,學生有困難的,要講清楚,講透徹。還要說一點的是,有時教材中有與我們的教學實際脫節(jié)的地方,因根據(jù)教學實際需要取舍。
3、讀書。這是三節(jié)課后感受最深的地方。一個教師要想上好課,著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要了解專業(yè)書籍,還必須學習大量的非專業(yè)書籍。只有這樣,自己才可能有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我們在講課時,才可能會達到酣暢淋漓的境界。學生也才會與你一起忘我。當然,這一點也的確不容易做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用這句話,勉勵自己。
僅是個人拙見,與同仁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