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改遠離虛假的美麗
跨進課改的門檻后,聽了很多語文課改課,其中有些是省市級的課改示范課,更多的是平常的課改交流課。雖然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但確實也發現我們目前美麗的課改背后其實隱藏著諸多虛假。
一、創新的背后是語文課的自我迷失
把語文的人文性、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曲解為拋開語文特質而進行品德和價值觀教育,只重“道”而忽視“文”,不管文字、文句、文章,直奔主題,甚至只要抓一點與文章相關的思想內容,就由此展開討論、拓展,讓學生談認識、抒豪情、說壯志、表決心,語文“人文性”好像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仿佛尊重了,但語文課同樣迷失在教學內容的偏差、雜亂之中。
二、熱鬧的討論背后是認識的膚淺
其實,許多語文老師都知道,學語文有時“沉靜”比活躍更重要,讓學生在“沉靜”中用心去悟,去貼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只有在這種靜讀中,學生的思維才能自由放飛,個性解讀才能產生,我們所期待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才不是一句空話。那種緊鑼密鼓的快速討論,是不太可能催生出深刻的認識、個性的理解的。因此我希望在語文課中能聽到更多的是“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一下”,“大家先靜靜的想一想”,而不是一味的“請大家開始討論”。
三.自主的泛化必將導致無主
四.無原則的表揚是對學生的放任
語文課改要回歸課堂教學的“自然”屬性——返樸歸真,只有本真的課改課才最有價值,對那些“虛假主義”“表演主義”的“美麗”語文課,我們要像《皇帝的新裝》中的小男孩那樣勇敢的喊出來:天啊,他其實什么都沒有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