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感悟,以生為本——案例與分析
在自讀課本的朗讀訓練中,我更多的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的基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動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上課伊始,課件播放音樂,(瀑布的聲音)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猜,這是什么發出的聲音。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看看誰的耳朵最靈,這聲音像什么呢?
生:像大海的聲音。
生:不對,是波浪的聲音。
師:同學們的想像力真豐富,那到底是什么聲音?
(師繼續播放課件)
生:啊!是瀑布,真美。
師:對,是瀑布的聲音,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到瀑布腳下看看,感受瀑布的魅力。
這一段課題的揭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瀑布有了初步的印象,有了閱讀課文的愿望,但生字還沒有學,課文能讀得怎樣呢?“模仿是最好的老師,我把課文聲情并茂地范讀了一遍,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后讓學生借助拼音開始自由讀課文。由于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所以我沒有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后自主選擇自己的學習伙伴展示讀,讀完后互相交流了第一遍課文的體會,知道什么說什么,了解多少說多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交流朗讀的體會,展示分享自己的朗讀成果,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掃清生字障礙后,我開始解決這節課教學重點——品讀感悟。學生的感受愛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在這個學習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能讀懂課文,鼓動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讀的樂趣。于是,課堂有了這樣的片斷:
師:誰來把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一句。也可以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找出來,給大家說一說。
生:我喜歡“還沒看見瀑布,就先聽到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因為瀑布的聲音一會兒像大浪沖上岸,一會兒像風吹松林的聲音,很好聽。
生:我喜歡站在瀑布腳下仰望,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我覺得瀑布太美了!
生:老師!我最喜歡這一段“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因為綠色的山,白色的水很美,可我不明白“襯著”是什么意思?
師:這位同學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一邊欣賞,一邊小組討論。
生:老師,我們小組認為“襯著”就是“穿著”的意思,也就是給青山穿上了白色的衣服。
生:老師,我們小組不同意他們的說法,你們看(課件)青山上垂下了一道白銀,而不是一片,并且我們小組剛才查過字典,“襯著”應該是“襯托”的意思。
師:你們說得真好,觀察得很認真,而且還查了字典,你們說得不錯,“襯著”在這里是“襯托”的意思,也就是青山襯托著白色的瀑布,使瀑布更雄偉,埸壯觀了。
……
分析: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二年級同學能有如此個性化的閱讀感受悟和思考。有這種獨到的欣賞和評價能力,敢于向大家質疑,實在令人欣喜。這又一次有力地說明了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瞬息萬變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得要保證。惟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情緒始終高漲,思維如終活躍。感悟朗讀是語文學習的精髓,學生只有感悟了語言文字的內涵,才能讀出文章的韻味。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給學習自主發揮的空間,鼓動他們探究讀法,積累優美詞句。這樣長期的朗讀訓練,使孩子感悟能力特別強,朗讀水平“出于藍而勝于藍”,這不正是我們為人師者所夢寐以求的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