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作文教學的幾點反思
從教幾年來一直為批閱作文而感到“痛苦”。這痛苦一方面緣自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另一方面則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面對的卻是大量不盡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閱的是優秀作文,那感覺應是春風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遺憾的是,我很少進入這樣的佳境。于是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總結得失利弊,尋求解決方略,以減輕自身的“痛苦”,現歸納為以下幾小點,供大家指點。一、沒有引領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
我之所以持這樣的觀點,是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深切體會到的,老師所進行的大量講解和反復的閱讀訓練并沒有引領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教師頂多是做了教參的高級搬運工,以教參的提示引領自己的閱讀,以自己的理解來“同化”學生的閱讀,以致閱讀教學成了教師閱讀的教學,長期如此,學生的閱讀就養成了惰性,沒有了自己的思維;養成了隨聲附和,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學生的閱讀有了一定的量卻失去了重要的質,還有更可怕的是這些最后會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了興趣。其實,真正的閱讀教學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同時又充滿激情的老師,引領一群思維活躍而且擁有話語自由的學生,在極具語言價值、審美價值、思想價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暢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都能平等、自由的對話。在對話的碰撞中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學生心靈的漣漪,引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強烈向往……關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閱讀能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崇拜、對人的崇拜、對書的崇拜和對祖國語言的崇拜”。而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我竟欲謂教閱讀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寫作指導”。如果沒有成功的閱讀教學為前提,作文教學就會出現精神上和語言上的斷流。多年來,我的閱讀教學留下了太多讓人遺恨的地方,在分析、理解文章的過程中,我成了教參的奴隸,學生是我的奴隸,我總被一個個“標準”捆綁在一起,盡管這一個個“標準”絕大多數是正確的,但那是不是太理想化、機械化了?為什么不聽一聽學生的聲音呢?為什么總要讓學生發出一樣的聲音呢?如此閱讀教學,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熄滅了學生的閱讀激情,還給我們的閱讀教學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學生不能獨到理解并運用教材,不能甄別選文的優劣;教師沒有時間給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的美文,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生沒有好的書籍進行課外閱讀,難于從課外閱讀的世界里獲取更多的精神養分和語言養分……正是如此多的閱讀教學的失誤,致使學生不能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這不但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而且直接切斷了聯系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血脈,造成了作文教學的滯后。
二、沒有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
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教育名言已經得到了我們語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認同。葉老也早就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边@句話闡明了小學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并指出了“物”的涵義是“見聞、感受和想象”,這是小學生作文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之一?墒,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我卻屢屢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相當一部分的小學生作文達不到這一要求,他們言之無物,見聞虛假、感受空洞、想象貧乏。按理講,當今社會,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孩子們見多識廣,作文時應該言之有物,可為什么言之無物呢?
縱觀我們的作文教學,長期以來,教學點是封閉型的,重課堂輕課外,為分數,為應試,為升學;作文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出題學生寫,學生習作教師評。這種落后的作文教學模式使孩子們失去了廣闊的時空,致使學生被動作文,心態消極,生編硬造。這種境況使他們無法擷取更生動的作文素材,因而每當作文的時候,“干癟的作文素材倉庫”使他們感到“囊中羞澀”,言之無物。在“小學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中,我們更應努力建立一個開放的、發展的作文教學體系,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記得那天早上,由于家鄉特有的風俗,街上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那時,我正上語文課。別說是同學,連我也忍不住往窗外斜視,學生們更無心思上課,此情此景讓我靈機一動:為何不讓學生外出觀看,然后在觀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說做就做我就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一起欣賞,回來后,我讓每位學生都說說自己的感受。我先請學生用幾句話描述當時游行隊伍的景象和當時自己的心情。話音剛落,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爭著發言。接著我讓同學們把剛才自己說的話寫下來。同學們興趣盎然,不到十五分鐘就寫了一大段,連平時最不愛寫的少勇也寫了一大段?粗@些精彩的片段,我思緒萬千?為什么偶然的機會,會有這么好的意外收獲,而且如此之大!是因為碰巧嗎?不!是因為同學們自由地、充分地調動了自己心中的語言儲備,調動了自己心中的生活積累,大膽地展示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獨特的認識,獨特的感受。只可惜這樣的教學卻難于常見,只因平時沒有為學生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狹隘的空間里很難成就一篇好作文。我想:今后我會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帶領學生到郊外去旅游,了解大自然的美麗風光;讓學生走進社會,到市場參觀,了解社會生活;到社區調查,了解人們生活。這樣為學生提供習作的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提筆習作,將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