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如何備課
備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說個子丑寅卯。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的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的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的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那么如何備課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
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堂的特征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并重”。即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并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并重。保底目標、顯性目標、短期目標可理解為本課和本單元知識、能力點要求,開放目標、隱性目標、長期目標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長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里主要考慮的是“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語文的“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一篇課文的學習,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如何定位,怎樣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讀提示、課后練習及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決定。一般來說課文教學方面落實教材安排的思考練習內容就可以了,因為那是經過專家研究的一種精心編排,自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不必要去展開,去拔高。應該首先確定本課語言積累(生難字音形義、詞語解釋、名家名言)、文化積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識)和用語文的方法(朗讀、默讀、泛讀、精讀、語言常識、文體知識、閱讀常識)準確解讀本課文本問題的目標。二是考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如每天寫一張字、每天記錄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預習課文)、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參與交流等開放性、隱蔽性、長期性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改變課堂結構,化教師講授為學生學習活動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程是經驗,課程是人類已有經驗和教師、學生個人生活經驗的結合,因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這種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求得新的發展。所以,備課的第一要務是安排學習活動。
設計學習活動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規法,即把傳統的字詞教學、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課后思考題處理為學習交流活動,直接了當地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位置。如原教材第六冊《白色鳥》一課可安排以下六個學習活動:以四人為一組,先后交流“生難字詞”、“我所了解的文革”、“兩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場景”、“對以白色鳥為題的理解”、“對穿插寫外婆的理解”、“本節課學到了什么”等活動,充分使學生自主、獨立、交流學習。二是挖掘教材或練習內涵,靈活設計活動,盡可能地尋找學生活動的載體。如初中第五冊《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一文,根據文章駁論兼有立論的特點,為使學生充分理解駁論、立論的本質和該文敵論點、敵論據及敵論點、敵論據之間缺乏邏輯聯系的特點,可把課后練習第一、二題改造設計成辯論會,小組內設反方、正方,反方扮“公開的文字”,說敵論點、引敵論據證明;正方扮“魯迅”,駁敵論據如何不能證明敵論點,接著正面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觀點,并舉古今事實證明。又如根據課文、課題設計“家鄉物候調查”、“社區生物調查報告”、“詩歌朗誦會”、“小說劇如《變色龍》創作與表演”、“某人物形象淺析”、“新聞與人物采訪及寫作”、“編寫現代作家作品一覽表”、“說明文文體知識卡片”、“文言文關鍵實詞一覽表”、“重要語段的選擇及命題設計”、“我的課外優秀文章賞析”、“中考作文題命題設計”、“生活與作文的關系研討會”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維,給足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充分安排學生質疑的活動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問題,促進新知識的生成。如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誰智誰愚的反向思維,是挖山還是遷居的思考等。這種安排,教師要想多說也不行,只能做導演。
三、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落實合作和網狀學習
要保證學習活動不流于形式,保證課堂學習交流的效率,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實現合作,尤其是學習內容較豐富的學習活動。如中考字詞復習課,三四節課(三四天內)要完成搜集整理工作,必要講分工合作。經分析,六冊課本三十六個單元,一個班五十個學生,可安排指定一人歸納整理一個單元的生難字詞、詞語,然后拿到班上來合作交流,進而形成每個學生的初中語文生難字詞庫。二是活動安排要有層次。傳統課堂也有師生交流,課堂上教師也提問了大約五、七個或八、九個學生,參與交流的學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動層次少,不能讓每一個學生參與,滿足不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課程小組學習的學習形式應運而生。從小組學習的層次看,第一層次為若干人(四人組可能最為實用),保證每一個學生的交流;第二層次為小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糾正交流中的偏頗,強化正確的信息,及激勵學生成長;第三層次視情況需要與否安排教師的講評,進一步強化正確的信息。有這三個梯度,交流基本實現了“網狀”式的覆蓋,既保證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學習,又保證了這種交流學習的效果。因而在備課中,教師一要在分工學習和分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上精心安排,還要在激勵每一個學生完成分工的任務、在傾聽和選拔優秀學生參與第二層次的交流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