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語文教育發展的三種模式
1.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西方古典模式主要是指西歐國家的傳統語文教學。文藝復興之后,語文尤其是古典語文盛極一時。當時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從小接受古典文學的熏陶。語文課主要把古代詩人和散文作家的作品作為榜樣來改善學生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英國的文學教材把分析作品的創作手法和作家的藝術風格故在重要的位置,并且重視作品的道德基礎。法國傳統語文教學入選教材的作品多為名家名篇。德國的傳統語文課也偏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而且以文學史為序,系統地講授作家作品。由于以語法、修辭為代表的西方經典語言學科導源于歐洲,于19世紀基本定型,所以在二戰以前歐洲國家的語文教學與“文學”并行的還有“語言”。并且各有自己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分別組成教學系列。“文學”以選篇(包含大量節選)為主要形式,重視經典名著,注意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修養和比較系統的文化常識。“語言”則以語法知識為主體。英國語文教學帶有濃厚的貴族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著五大弊端:一是襲用古典;二是崇古;三是鼓勵模仿;四是片面強調載“道”;五是過于重視語法。英國的傳統語文教學另一個特點是文學中心論。在現當代,西歐各國長期形成的語文教學傳統卻遭到越來越多的本國教育工作者的懷疑和反對。對于只講思想熏陶,不講實際運用的語文教學觀念已普遍感到不滿。2.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模式。美國文化導源于歐洲,又由于自身的歷史條件而形成與其文化母體不同的哲學觀念和教育思想。在這種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引下,其母語教學衍變為“閱讀”和“語言”兩科。美國各州的教學與課本雖然存在著差異,但有著以下共同特點:注重實用性,語言教學吸收現代語言學的成果。選文以“時代”為主,其內容向社會生活各方向拓展;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興趣和心理特征;提倡個性發展,開設了大量選修課。英語乃是美國學校課程中主要的必修課。其語文教學把報紙、雜志、各種單行本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把目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等都作為教材。他們強調培養實際有用的讀書能力。反映在教學上,教師以一定的生活需要為主題組織單元教學,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簡稱“單元學習”。70年代美國的第三次教改提出了“恢復基礎教育”的口號。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針對以往改革忽視讀、寫、算基本技能的訓練,提出了提高閱讀、寫作和數學教學水平的要求。美國的語文教學是最重“實用”的,但它并沒有放棄文學教育。
3、以日本為代表的東西方混合模式。二戰后的日本國語教學完全移植美國經驗主義的閱讀觀念,強調培養對實際生活有用的讀書能力;在教材觀上,主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學方法上則完全采取綜合的“生活單元”教學。70年代后國語科新大綱的修訂,終于打出了“語言教育立場”的旗幟。新大綱有三大特點:第一,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總方針是“充裕和充實的”精神;第二,強調了系統地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以“語言事項”作為教學大綱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加以強調;第三,適應了情報社會的需求和國際上所謂“表達世紀”的發展趨勢。新大綱教學結構分為一事項(語言事項),兩領域(表達和理解)。50年代的國語教學是“以生活為中心”,60年代則主要代之“以知識為中心”。70年代以后由“知識中心”進入了“以探求為中心”。80年代,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又提出了改善國語教學的基本方針:通過小學、中學、高中的教學任務,更加重視作為語言教育的國語教學。文部省于1998年12月頒布了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這次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視點是提出了“各學校要在寬松的環境中展開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們的生存能力。”日本的國語教學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除了日語教學之外,還有漢字、漢語的教學。在1999年11月頒布的《高中語文學習指導綱要》中,除了繼續要求“熟悉常用漢字的語法,能書寫主要的常用漢字”之外,對古典文I、II提出以下目標:培養(提高)理解、鑒賞日語古典文和漢語古典文的能力,拓寬(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感受,通過閱讀古典作品,樹立創造豐富人生的態度。在教材方面則要求“應在日本的古漢語文章,必要時也可采用近現代的文言文或漢詩等。”在內容的處理方面,要“有助于加深理解日本與中國等外國文化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