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語文學習方式的歷史性變革,是時代發展的新需要。“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語文教師人人都能侃,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卻差強人意。甚至可以說,有的還沒有真正領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內涵,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新的觀察、分析、思考和反思。一、觀察與分析
(一)講自主,不是表面繁華
有位初二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一節課就講了一句話:“有問題就問。”有個老師則說:“新課程,學生充分自由。語文教師也用不著備課了,反正學生的思維不可預設,備也備不過來”有個語文老師還寫出了“語文課,學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文章。“自主學習”變成了漫無目標的“自由學習”,這顯然是認識上的偏誤。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己學習,自主不是沙龍閑談、不是自由論壇、不是表面繁華。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顯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它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的學習。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都說明了教師要一切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出發來組織教學。所以,語文課上老師的講,主要是在學習方法上引導、點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的體驗中嘗試學習,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習積累和運用語言。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要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
(二)談合作,不是形式主義
我們看到的課堂討論,往往是“四人小組”的形式,似乎這就是“合作學習”。
有一位老師教《從百草圓到三味書屋》,要求討論本文的主題,時間限制在2分鐘內,2分鐘一到,老師說:“時間到!由xx同學回答剛才的問題。”這里我們看到討論仿佛變成了做廣播體操,不問學生有沒有討論好到時間就停,這種名為“合作學習”的討論是虛設的,在這種缺少民主的學習氛圍中,怎么“合作學習”?我們說,合作學習,是指學習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顯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進行合作學習,也要從實際出發,不能為了形式。有時一個不能解決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而有時很簡單的事,也來個討論,就大可不必了.我們認為學習的過程應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制定目標、確定重點、選擇方法、評價效果,都應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師生共同商定,如仍由教師“獨斷專行”,那么“合作學習”就變成了一句空話了。
(三)說探究,不是擺花架子
我們看到了一些課,老師布置一點所謂的探究的問題,只不過是點綴一下,擺擺樣子,最終還是老師宣布正確答案,草草收場。
我們不去抓學生思維的過程,卻追求結果,自白失掉了學生探究的時機,這于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又有什么意義呢?為什么不抓住機會,讓學生把自己思維的過程述說出來?他們在述說的過程中,可以整理思路,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收益肯定是很大的。
我們說.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特別是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老師為什么非要包辦到底。而不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探究、發現呢?
二、思考與策略
在語文課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深入實際,認真思考和反思,拿出相應的策略。
(一)指導學法,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幫助
我們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尋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幫助
課堂教學,是學法指導的根本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怎樣學習”導向,教學生學會學習。我們備課時首先耍分析學情,備學法:預習設計要有利于學生預習習慣的形成:課堂講解要學法示范,并重視指導自悟和總結學法:練習設計要有助于學生運用、遷移,鞏固學法.當然,學習方法多種多樣,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在指導學法的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學習方法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愿學”。樂學”,因為不解決“愿學”“樂學”的問題,也就談不上“會學”“善學,,。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動態過程,“愿學,和“樂學”是推動其發展的前提和動力。學生養成了自學語文的習慣,掌握了一些自學語文的方法,那么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才有基礎。
所以,我認為指導學法,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幫助,是十分必要的。
(二)創設氛圍,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保障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
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盡可能把自己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使學生感到親近:盡可能把教材以及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使學生產生共振共鳴。
因此,我們要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的交互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老師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那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