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通用4篇)
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篇1
1、通過例句讓學生感受將句子寫具體的方法,是多問“怎樣”或“什么”。
2、區分“的”與“地”的用法,并能夠結合具體的句子正確使用“……的”與“……地”,從而將句子寫具體。
例句:狗兒跑了。
這是一句完整的話,但不具體。如何把它寫具體呢?
方法是:多問“怎樣”或“什么”!
思考:
狗兒為什么要跑?(看見了蝴蝶)
這是一條怎樣的狗兒?
它是怎樣跑的?
他從哪兒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好,我們來把這句話寫具體:小花狗看見前面的草叢中有一只黃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從我身邊追了過去。
在句子中加進一些詞語,如“……的”與“……地”,將句子寫具體。
1、在名詞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詞?表示事物的詞叫名詞。
判斷絕招:前面能用數量詞修飾的,就是名詞。
如: 一張 臉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樺樹
數量詞 名詞 數量詞 名詞 數量詞 名詞
在名詞前面用問“怎樣”的方法,加進適當的修飾成分,可以把話寫具體。
2、在動詞前面加“……地”
什么叫動詞?表示動作的詞叫動詞。
在動詞前面用問“怎樣”的方法,加進恰當的修飾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體、更生動。
3、“的”“地”用法巧記:
①“的”的用法巧記:的→白藥→吃白藥的是人→人是名詞→名詞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記:地→土地→在土地上勞動,必定要動→動詞→動詞前面用“……地”。
4、例句:
① 公園里有一棵 白樺樹。
怎樣的?名詞
加進的詞
② 她害怕了,哭起來。
怎樣地? 動詞
加進的詞
試著將下列句子寫具體。
1、你看見過一只灰雀嗎?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2、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教學過程:
一、譯
二、讀,體會韻文“銘”的.文體特點。找韻腳,生讀韻文,師讀散句。體會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的語言節律之美。
三、把握人文情懷及寫法。
1、生動講述《陋室銘》劉禹錫三次搬家氣知縣的軼事。
之后齊讀感悟
2、析文。
由尾句“何陋之有”引出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明確主旨句。
分析主旨句的引出方式,陋室不陋三表現。結句的類比手法和引用典故的作用。順勢明確本文思想感情。
歸結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總結:
這篇銘文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和類比襯托的手法。
板書設計:
陋 室 銘
劉禹錫
景——幽雅
陋室 人——儒雅 不陋(德馨)
事——高雅
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篇3
一、微課題目: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
二、教學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記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練優美,感情飽滿深沉,從中國人最關注的角度——倫理,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因此,無論從寫作技巧方面,還是從倫理道德方面,我們都可以從中挖掘非常寶貴的東西,這個微課,我從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入手,讓學生領悟深沉的父愛。從這一點說,我覺得在這個微課中,我們可以帶給學生兩個東西,其一,寫作技法之巧;其二,傳統美德之善。
三、教學特色:
從人物刻畫的細微之處:人物動作細節描寫挖掘寓意深刻的父愛主題,是這個微課的教學特色。微課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買橘。從父親的動作細節描寫切入,讓學生深刻領悟父愛這個主題。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望父買橘中父親動作細節的分析,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②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五、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您好,這個微課重點講解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們知道,在《背影》這篇文章中一共描繪了四次父親的背影,其中以望父買橘的背影最為感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怎樣來刻畫父親背影形象的。(二)教學過程
播放幻燈片一:
作者是怎樣刻畫父親背影的?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
上縮;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教師:教師朗讀: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燈片所示)作者刻畫望父買橘的時候,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運用了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呢?
播放幻燈片二:
人物的動作的細節描寫:即準確、細致、生動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身體狀況、身份、地位、心理、習慣、情感等等。
(教師對人物動作細節描寫進行解析)
教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分析父親動作細節描寫,來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播放幻燈片三:
1.分析父親買橘的動作描寫 ,說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勢:蹣跚
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教師:首先,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蹣跚這個詞語寫出了父親年紀較大,腿腳不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的背影!)
教師: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動作描寫,“探”可看出父親體胖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地將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艱難過程。
“攀”,寫出月臺的高度,因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是非常吃力的;
“縮”,寫出了父親兩腳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險。
“傾”,父親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樣靈便,寫出了父親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描繪得很深刻。行動不便,步履艱難(艱難的背影!)教師總結:通過這四個動詞描寫,一個父親為我買橘子艱難,蹣跚的背影躍然紙上。播放幻燈片四:
探討: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教師: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1.橘,有吉的諧音,里面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的希望,希望兒子能夠平平安安。
2.父親擔心兒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為兒子解渴。
是啊,父親背負著家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況下,還要為已滿二十歲的兒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勝任的事情,在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結著父親對兒子深沉而又偉大的愛。我們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朱自清寫《背影》就因為文中父親引的那句話“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厲害,舉箸投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是在羞愧、傷悲、感恩等等復雜情感把自己激動得不行的情形下寫下《背影》創作的。在望父買橘這個片段中,買橘子的過程和動作,描寫得栩栩傳神,是我們不僅好像看到父親憨厚樸實的形象,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而且好像也看到了關注著父親的兒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三)作業布置
動作細節描寫在文章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真實可感,個性特征更加鮮明。一個或一處成功的動作細節描寫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表白。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肯定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也許是一聲輕輕地叮嚀,也許是一次傾心的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一個溫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這些細微的關心,你有用心體會過嗎?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發自內心的告白,然后讀給父母聽。要求在描寫人物行動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寫出他在怎樣做,把爸爸/媽媽“怎樣做”時常常被人忽略的細枝末節描寫出來。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文中作者望父買橘細節的分析,體會到了父親對朱自清先生平淡卻深沉的愛。也讓我們學會了珍惜身邊偉大的親情。謝謝您認真看完這個微課,謝謝。
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篇4
《 夜鶯的歌聲》“微課”教學環節設計實錄
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抓住德國軍官的“冷笑”和 “微笑”,扣住關鍵詞語“盤問”進行細細品味,在感悟德國軍官的狡猾、陰險中反襯小夜鶯的沉著、冷靜、勇敢,
2、拓展文本,升華形象。
3、回歸課題,深化主題。
教學難點:品悟軍官兩次“笑”。
教學過程:
一、品悟軍官兩次“笑”。
師:看來,你們都讀懂了小夜鶯的心。下面讓我們一齊合作分角色朗讀這幾次對話,再重溫他和軍官幾次斗智斗勇的對話吧!(投影對話)男同學讀軍官的話,女同學讀小夜鶯的話,老師讀旁白。
出示對話: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軍官點了點頭。轉眼間,他那陰沉的臉上閃出一種冷笑的光,“誰教你這樣吹哨子的?” … 。一
“我自己學的。我還會學杜鵑叫呢。”孩子學了幾聲杜鵑叫。接著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來。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個了嗎?”軍官繼續盤問他。
“怎么會就剩下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我一個!”
“你這個壞家伙!”軍官打斷孩子的話,“我是問你這里有沒有人。”
“人哪?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蠢東西!”軍官想著,輕蔑地微笑了一下。
“你們這里有游擊隊嗎?”軍官突然問。
“你說的是一種蘑(mó)菇(gū)嗎?沒有,我們這里沒有這種蘑菇。這里只有紅蘑菇、白蘑菇,還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1、品味“冷笑”。
你們發現了嗎,文中兩次寫到了這個軍官的笑,自己仔細讀讀,想象:這兩次笑包含著什么不同的味道?(課件將“冷笑”“微笑”變色。)
生自讀,思考,師巡視指點
師:誰先來談一談?
生1:我認為軍官冷笑是因為他看見小男孩子做的哨子,覺得村子里肯定有人,可以從小夜鶯身上找到有用的情報。
生2:我覺得從這個“冷笑”這個詞語,可以看出他陰險,而且他還說了一句話“誰教你吹哨子的” ,他想打探這個村子里有沒有人,說明他很狡猾。
師:你很會學習,會聯系上下文來讀書。
2、理解詞語“盤問”。
師:對,敵人非常陰險、狡詐,企圖從小夜鶯身上挖出有用的情報,所以才有了接下來對話中對小夜鶯幾次仔細的查問。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表示這仔細的查問?
生:盤問
師:對,細細地查問,這就叫做“盤問”。
3、體會“微笑”。
師:那軍官第二次笑,而且是輕蔑地微笑。又看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1:可能他在想,這個小孩真是蠢東西。
生2:他已經完全相信小夜鶯了。
師:這兩次的“笑”可以看出軍官的心理發生什么變化?
生1:開始時懷疑他的。
生2:后來就相信他。
師:是什么原因讓軍官在短短的時間內由懷疑放下戒心?我們可以聯系小夜鶯受到盤問的幾次回答去想。
生:在狡猾的敵人面前,小夜鶯鎮定自若地應對,使敵人最終放下了戒心!
師小結:從軍官兩處“笑”的細節描寫,讓我們側面看到勇敢機智的小夜鶯,憑著他的不慌不忙是敵人最終放下戒心,完全被他蒙騙了,真了不起!讓我們再一次感情朗讀,感悟他的小英雄形象!
3、師生合作引讀。
當敵人冷笑著問他誰教他吹哨子的時候,他假裝天真地回答----“我自己學的,我還會學杜鵑叫呢。”
當敵人想盤問他村子里是不是只有他一個人的時候,他不慌不忙的假裝糊涂地回答------ “人哪?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當敵人地問他村子里有沒有游擊隊時,他還是如此鎮定得岔開話題巧妙回答----“你說的是一種蘑(mó)菇(gū)嗎?沒有,我們這里沒有這種蘑菇。這里只有紅蘑菇、白蘑菇,還有洋蘑菇。”
二、擴展文本,升華形象。
1、想象勝利畫面,寫話話練習;
師:大家想一想:戰斗勝利了,游擊隊員們圍著小夜鶯高興地手舞足蹈,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課件出示)
2、學生寫話,全班評議。
師小結:同學們想象得真豐富,把老師也帶進了當時的情景。
3、小夜鶯面對兇殘的德國鬼子,難道他不怕死嗎,為什么他能如此沉著、機智、勇敢呢?(熱愛祖國)(原來他有一股愛國的情感支撐著他,給了他力量與勇氣)
三、回扣題目,深化中心。
師:學到這里,再看課題,你現在明白夜鶯的歌聲指的是什么嗎?還有其他的含義嗎?
生1:是指小夜鶯機智聰明。
師引導:這歌聲還贊頌了什么?
生:贊揚他的熱愛國家。
師:這不僅是誘敵深入的歌聲,傳遞情報的歌聲,繼續戰斗的歌聲,這歌聲里更飽含著對祖國濃濃的愛。這種愛國精神就是一首不朽的歌!讓我們再次深情齊讀課題。(齊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