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中學習培訓記錄 寶寶初上幼兒園注意事項
都有方法,但不全面。老師、孩子都要有對策。孩子可能在尋找認同、關心。孩子就是在交往中學習方法的。有句話,不打不相識,很多男孩子就是這樣互相認識的。聽聽孩子的道理,輕描淡寫的告訴她,這就是交往。嚴重的(情況下),要找老師了解。我碰到很多孩子家長反映類似的情況,其實在幼兒園里孩子根本沒有他自己說的那么嚴重,他是在引起家長的重視和注意力。
孩子在幼兒園的問題,真的是要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家長們千萬不要認為你陪他,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其實剛好相反。
過渡期不是在入園的時候,其實我們一直在幫助孩子“過度”,家里-幼兒園-小學-大學……就是要慢慢放手。我們要給孩子做好飛的準備。
一個班上一般有3位老師,不是每個都招孩子喜歡,只要有一個就夠了,告訴那位老師,你的孩子喜歡他。最少要讓孩子喜歡一位老師。
(沒上幼兒園的時候,)多帶孩子去(幼兒園)玩,(也是一個好辦法)。我的女兒有這方面的機會,但我每次都是以“表揚”的理由才帶他來幼兒園。不會自己吃飯,我就不帶她來幼兒園,理由就是:“你還沒長大呢”所以他特別期待來上幼兒園。
有這樣的老師,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班?我也想過,覺得自己會負責,但是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感。她會不平衡。很難轉換角色。孩子在集體里表現的才是他真是的自己,他會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定位,這些都需要他自己去嘗試、總結。
家長要給孩子描述特別有魅力的老師和班級,讓孩子期待。即使不認同老師的做法,也不要當孩子面表露出來。
我們班上(的家長中)有幾位(是)老師,當然是小學(老師)居多,他們尤其尊重老師,孩子更是。我們家長在剛接觸老師的時候,可以盡量有重點的介紹孩子,不要面面俱到,因為老師會聽糊涂的。
老師多是在和孩子的交往中“認識”孩子的,很多時候(老師對孩子的印象)和爸爸媽媽說的不一樣。
老師做得不對的時候,我們剛好可以教育孩子:“每個人有脾氣的,脾氣上來會做出自己都會后悔的事,我們原諒這樣的人,他平時不是這樣的吧。
我前幾天剛好和孩子也談到“媽媽發脾氣了”,孩子們理解了媽媽的行為,還說:“我媽媽是理智型的人”、“我媽媽是容易沖動的人”。我覺的孩子是有是非觀念的。不過我們班是大班。
我們孩子只有一半舉手,認為自己的媽媽生氣時會“打我”.我很高興,比前一屆帶的孩子少多了。
教育孩子是一個慢活,不要以為你說了他就能做到了。要給孩子時間。新入園的孩子對新環境的擔心和忐忑會以各種方式表達出來,包括什么都不說。(即使是)什么都不說,也不急,我們應該“陪著孩子,一起度過”這段時間,父母的愛是要多一些、明白一些。就像那首歌“愛我你就抱抱我”。
我也打過孩子,(不過)是“充滿愛的”、平靜的、狠狠的打了一下。【家長問怎么打,表情輕松、手下不留情?】下手要狠,表情微笑。
(打孩子的原因是,)我和女兒討論決定的:撒謊、拿幼兒園東西回家,是不可以的。(她)拿幼兒園東西回家已經很多次了,教育很多次后,她開始撒謊,我們家法就生效了。她問她怎么辦,她說打屁股。我問打幾下,她說打一下,我就讓他知道,我是說話算話的媽媽。
其實打孩子,應該說是大人最無能的表現,“惱羞成怒”。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是能打回來的。不要等到無法忍受問題了,采取用打的方式補救。我打女兒就這一次。我還是自認為是能把控自己的“成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