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私與善良 -- 人類的守護神
在幼兒園,你可以看見,一個孩子不時地打人,可轉(zhuǎn)眼間,你又可以看見因為有孩子被打,他而憤憤不平。他一會兒野蠻,一會兒正義無比。幼兒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東西,應該是人的本性,自私與善良就是如此。如果幼兒手里有一點點東西,你問他要的話,他多半會拒絕,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但如果你說想要他帶點東西給你,他多會很慷慨地答應。每當孩子拒絕分享,媽 媽總是感到特難為情,孰不知這種“自私”與善良一樣,是人類的守護神。個人的理解,自私其實是個體的自我保護,而善良是人類對自己種族的保護(其實也反過來保護了個體)。一個人只要不是損人利已,如果只是不影響別人的自私并不是啥缺點,這是物種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先進性,而善良也不是什么我們所倚重那樣高貴的品德,其實是與自私一樣:物種進化中,對自己群體生存有益一種先進特性。
只有自己生存下來,才可能談到為群體的生存做出貢獻,因此自私是優(yōu)先于善良的。但不能沒有善良,如果失去了善良,就成了損人利已,完全無視群體或種族利益。而群體的利益不僅是群體的,也是利個體的,兩者相互存,因此善良一樣是為個體生存服務的。自私與善良不是一對矛盾體,而是具有同一性。
如果家長了解這種關系,了解自私與善良的意義,我想就不必為孩子有時不愿意分享而糾結(jié)。
當然,人類的社會性,對善良有著必然的需求,但社會的復雜性,要求個體要有自我保護能力。因此,成人對孩子的教育,不可因為道德觀念而無理批評孩子的自我(私),當然也不能放縱孩子,讓孩子發(fā)展得過于自我而失去了社會性。也就是說,自私與善良雖是同一性,但又是一對平衡體,應該讓它們形成一種健康的關系,不要偏袒一方,不要抑制一方,讓它們平衡發(fā)展。
在我理想中的學校,一直想開設一門課《自我科學》,就是要想孩子們?nèi)绾螌W會真正關愛自己(而非關愛別人)。當然為了要到達自私與善良的平衡,學校應該有一種“互相關懷”的家的氛圍,這樣讓這兩種天性同時平衡健康發(fā)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