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加冰的可口可樂——育兒中的心理學
一杯加冰的可口可樂——育兒中的心理學有一次,我和鐵錘附近的肯德基,和以往一樣鐵錘自己去點餐。回來時端著可樂杯的他滿臉的不高興,我問他怎么了?原來他想要不加冰的可樂,但是肯德基哥哥卻給了他一杯加冰的。他反復的和我強調自己已經告訴他了,為什么還要往可樂里面加冰呢?
我勸他一次無所謂的,加冰就加冰唄!可是他好像還是不能原諒對方的工作失誤,依舊生氣。
接著,我們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你真的告訴肯德基哥哥可樂要不加冰的嗎?
對呀,可是他還是給我加了冰。
你提出的要求別人就要滿足是嗎?
是呀!
媽 媽和你說過好多次看完書要放回到書架上面,你聽了嗎?
我......
媽 媽說的話你可以不聽,為什么你說的話肯德基的叔叔一定要聽呢?
沉默。
老師和你們說的話你們都聽嗎?老師告訴小朋友們要團結,可還是有小朋友們打架、搶玩具嗎?
沒有。
現在是晚飯時間,餐廳里的人太多了,你說了,肯德基哥哥也聽到了,但是可能他溜號或者是忘記了,所以又習慣性地給你的可樂杯里面加了冰。誰都有失誤的時候,好像媽 媽在工作中會出現問題,寫文章時候會有錯別字,你也會偶爾犯錯誤,所以,不能只允許自己出錯,不允許別人犯錯。對不對?
嗯。
說到這時鐵錘端起杯子開始喝可樂了,說明在他心里的情緒已經得以緩解,逐漸釋然了。
在鐵錘惱怒對方的工作失誤時,如果我順著他說“肯德基哥哥這什么工作態度呀”“工作太不認真了”這類的話,他會覺得自己的情緒很正常,自己有惱怒情緒很正確,我的方式對他的情緒會起到添油加醋的作用。可是,這樣即便是順著鐵錘的意思,但是并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很好的緩解他的情緒,不過是讓他對這家餐廳的工作人員心生不滿而已。
其實,不過是加了幾個冰塊,多大點事?
我想到心理學課程學到的合理情緒療法,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他認為外界事件為a,人們的認知為b,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因此其核心理論又稱abc理論。在這個可樂事件中,肯德基哥哥沒理睬鐵錘的要求給可樂加了冰就是a,b是鐵錘認為他的話對方應該聽,c是鐵錘有了不良情緒,生氣了,不開心。
可樂里面有沒有冰塊都無關緊要,不過是溫度和濃度的一點差別,但是因為幾個冰塊壞了心情就不值得了。小孩子有時還會因為一件小事影響到他對其他事情的判斷,如果我順著鐵錘的情緒,和他一起埋怨肯德基哥哥操作失誤這件事,他會覺得自己有情緒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他會不喜歡這個工作人員,如果家長不及時的緩解他的情緒,可能他還會連著這家餐廳都厭煩了。
這樣想來,還是孩子損失的多,不劃算!
生活中有很多技巧,在和孩子交流上面也如此。發生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解決方法,往往有著大相徑庭的結果。
可能生活中我們遇到別人對我們有意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糾結于此,耿耿于懷的放不下,那么最終痛苦的只是我們自己,因為被我們耿耿于懷的那個人一無所知。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能原諒就原諒,能遺忘就遺忘,不要讓那些消極的記憶垃圾存留在自己的心里面,這樣時間久了,會占用很大的內心空間,導致一些積極美好的東西沒有空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