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從娃娃抓起
習慣: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是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意思不難理解,是長期養成的一種行為,一種潛意識,不用經過太多思想而做出的行為,或好或壞,都稱之為習慣。
習慣的好壞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一個好習慣從理解、認可到最終形成一種潛意識的良性行為,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好習慣是從小培養一生受益的一種長期行為投資,是一種“塑造”行為。當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發現某種不良習慣時再進行教育,則稱之為“改造”,而“塑造”和“改造”是大不相同的。“塑造”的路上,家長付出的是愛心和耐心,收獲的是孩子的好習慣好性格和感恩。而“改造”的付出和收獲則恰恰相反。因此,好習慣,從娃娃抓起。
1、飲食生活習慣:幼兒階段,當孩子有自己的行為能力時,盡力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吃飯、洗臉、刷牙等,做事要快,不磨蹭時間。有些家長嫌孩子吃飯掉飯粒或是吃飯慢,一個小孩子,先要培養他的自立行為,要讓孩子知道飯要自己吃,并去熟悉“飯吃到嘴里”這個過程,在熟悉這件事的過程中,家長幫助其糾正一些不良的方法,避免孩子出現掉飯粒或吃飯慢的現象。家長正確耐心的指導,當吃飯這種行為意識形成時,一個好習慣潛移默化的形成了。要養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按時就餐的好習慣,有良好的作息時間,生活才會有規律,生活有規律了,對于孩子的成長更有利。很多好習慣都一樣,都要讓孩子認知事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起的是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2、學習行為習慣:小學階段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比如作業寫完了要自己檢查、自己整理書包、學習用具物歸原處等等。同時,要讓孩子有時間觀念,寫作業不能拖拖拉拉,邊寫邊玩或邊寫邊吃東西。學習時間,就是學習,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個規矩。因為孩子還小,自律性和自制力有一定的欠缺,做家長的,除了引導督促外,當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了某件事或是某項作業后,要及時的表揚也可以給予小小的獎勵鼓勵一下,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是陪孩子游戲,讓孩子體會到一件事完成后的快樂感和成就感。當這種快樂感和成就感經常出現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學習及遵守時間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完成。
3、閱讀表達習慣:每天有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讓孩子從書里找到興趣點,找到樂趣。家長也要觀察孩子喜歡什么樣的書,找到孩子的興趣點,這樣與孩子交流溝通起來有話題。可以陪孩子一起讀,邊讀邊講解,與孩子交流閱讀心得,輔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內容并從中學到知識。或是由孩子獨立閱讀,孩子讀完后家長要虛心“求教”書的內容,用這個小小的手段來檢驗一下孩子閱讀的成果,同時,還能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如孩子是獨立閱讀,家長在這個時間段也應該看書看報,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環境很重要。每天跟孩子交流在幼兒園的情況,這也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對孩子一天的學習生活有所掌握。
4、語言行為習慣:語言行為習慣的養成最多來源于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教育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大聲喧嘩說臟話,那么家長要先做好表率作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家長自己應該身先士卒。曾聽一位朋友說起在公交車上,一位媽 媽讓孩子給老人讓座,孩子不愿意讓出座位。當然這跟平時的“言傳”教育有關,但在這種情況下,做為家長,應該發揮“身教”的作用,你主動起身讓座這一舉動,比你說教孩子一百遍有效果。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家長要特別重視語言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要求孩子要文明用語,“對不起”、“謝謝”、“沒關系”等等,要發之于內心,出之于真誠,避免流于形式或應付。遇到其他家長或鄰居、同事,要熱情的打招呼,讓孩子與之熱情的問候,并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給予及時的表揚,要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的交往。家長注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孩子會在自覺不自覺中受到影響,模仿家長的語氣、表情與人交往,他們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