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討論:教孩子做人,“孝心”是根本
教孩子做人,“孝心”是根本幼兒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學做人,學處世。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做什么樣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孝悌者,為人之本也。”孝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
“四二一綜合溺愛癥“引發的思考: 在班上,老師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許多孩子都是空手上學,書包或物品由旁邊的大人拿著;放學也是一樣的,孩子空手舒舒服服地在前面大搖大擺走著。后面的老人、保姆、甚至爸爸媽 媽拎著一堆東西追趕著孩子。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其獨立能力和責任感,需要從孩子每一件小事去要求并形成習慣。在幼兒園,老師教育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積極為集體做事情。但面對家人的時候,孩子馬上換了一個人似的,剛才還積極又聽話呢,家長一來,感覺靠山來了,放松了,又變成少爺、公主了。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四二一綜合溺愛癥”。一是指一個獨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媽 媽,四是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獨生子女成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對他(她)百般疼愛、千般關心、萬般呵護,使孩子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不敬、不孝,怎么去愛朋友、愛同學、愛老師,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呢?
面對這個問題,有些家長做得很不錯,有些家長是因為種種原因束手無策,有些家長正準備吸取大家的一些好經驗來學習.
eva家長:我的經驗也不是很多,只是會多留意別人怎么做,再根據自家情況來做。而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的大兒子(eva哥哥),小時侯在奶奶家帶,時時被呵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到了一年級還需要喂飯,所有的事情都幫他做。所以,現在他五年級了,做事情也是懶懶散散,沒有緊迫感。到了eva的時候,我很注意培養她的自理能力。從上小小班開始,幼兒園每個階段都有開設講座,給予家長提示,我都會認真聽,并且對她進行培養。現在她真的很好,刷牙、洗臉、穿衣服、吃飯全部獨立完成。老人想幫她,她會強烈要求自己來,她會覺得這樣做很自豪。孩子的習慣、行為培養真的要從小培養,教會她如何成人,父母的角色很重要,要堅持對孩子正確的教育。
nina家長: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反思了一下,也覺得做得很不足。現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讓家長經常把眼睛盯在孩子“實際應用”能力增長上,而對孩子們的品德塑造,卻視而不見。我想這種可貴的品質恰恰要從每時每刻的小事當中,點點滴滴的浸透到孩子心里。
sam家長:以上的問題,也是我們比較重視的問題。一般爸爸媽 媽在碰到孩子不好的行為時,我們都要及時糾正、批評或者教育。但有時工作一忙,會顧及不上。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那問題就加重。對爺爺奶奶,我們也重復溝通,但老人慣性的力量較強。道理是明白了,但做起來還是不夠理性。而且小孩也知道誰硬誰軟,只要一哭鬧,老人就會投降。所以,這事也得內外夾攻,上下聯手才行。我們做父母的,只要有機會,要盡力而為。及時、盡力糾正和教育。慶幸的是,孩子被說了以后,能夠聽得進去,也能及時改正。目前問題不算嚴重,但我們還會密切關注,及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