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如何與孩子交流
孩子們已經進入中班下學期了,也變得越來越懂事了。家長們對孩子的關心也不再僅僅局限于“今天有沒有吃飯?”“有沒有喝水”等問題。他們開始關心起孩子在園的學習情況。
今天離園的時候,金宇鑫的奶奶問我:“老師,今天有沒有作業?”邊上的張語涵奶奶也湊上來問:“老師,今天孩子學什么知識了?需要輔導嗎?”祺祺媽媽也趕緊過來說:“每天回家我都問他學了什么,可他什么也說不出來。”面對家長的問題,我知道這是一種好現象,說明隨著幼兒的成長,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習、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開發。而且家長們也會更好的配合老師的工作,有利于家園共同進行一致的教育。
家長們的心理是值得認可的,但同時也反映一個問題。幼兒時期的教育不同于小學,許多家長不知道如何與幼兒進行交流,所以也不能真正體會到孩子到底學了什么。與孩子交流溝通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家長問孩子學了什么、太籠統,孩子不會總結今天我學什么了。因為孩子每天都會接觸很多新的知識和新鮮事物,他很難講清學了什么。
許多父母覺得,跟孩子說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管自己采取怎樣的表達方式,孩子總是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其實當家長對孩子老是提相同的問題或是提一些孩子不感興趣的問題時,是不能引起孩子交談興趣的,家長與孩子的談話自然就難以進行下去了。那么,家長如何使孩子愿意與自己談心呢?建議試試以下方法。
1、從興趣入手。家長從幼兒園接回孩子,不要急著問孩子“在幼兒園做了什么”或“學了什么”,可以與孩子談談幼兒園里有趣的事情,可以對孩子說:“告訴我,在幼兒園你最高興的事是什么?最不高興的事是什么?”還可以先與孩子玩一會兒或共同參與某項活動,在活動中與孩子分享快樂時光,等你與孩子交流的最好時機自然來到,孩子有了談話的興趣,他就會興奮地說出一串串他高興的事情來。
2、玩交談游戲。游戲始終是孩子的最愛。家長可以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互動式的談話游戲。比如,可以和孩子玩“你問我答”的游戲,與孩子一問一答或者與孩子交換角色,讓孩子充當老師,家長來做學生,由孩子模仿老師提出問題,家長回答問題。這種交互提問的方式和角色互換的方法既能夠避免孩子的緊張被動,又能夠促使孩子主動思考,是家長與孩子相互了解對方的好辦法。
3、注意交流方法。除了與孩子談他感興趣的事情,還要注意通過談話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情況,有意識地促進孩子的語言和身心的健康發展。但從成人的角度對孩子進行探聽式的自上而下的詢問,是很容易引起孩子逆反心理的,因此與孩子談話尤其要注意方法。比如在輔導孩子折紙、小制作、繪畫時,不要簡單地教會孩子怎樣做,或者直接指責孩子,而應該讓孩子說說可以怎樣制作,需要準備哪些材料,然后巧妙地引導孩子說出心里話或你想要了解的情況。
4、做忠實聽眾。孩子向你敞開心扉的程度取決于成人傾聽孩子談話的態度。家長與孩子談話時要全身心地投入,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對孩子的喜怒哀樂要表示理解,不要將成人的感受強加于孩子,也不要經常用提問和評價打斷孩子的談話,如果時間不足,可以和孩子約一個時間,下次再談。要注意通過談話了解孩子、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集體以及孩子的情緒、心理狀態和內心的期待等等,這些是成人通過迫切詢問得不到結果,而對孩子成長又十分重要的東西。
與孩子交流也是一門學問,我們老師和家長們都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