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去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風起云涌,大家都在歸罪于富士康企業(yè)。確實,不能否認,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但是,作為跳樓的主體,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許多問題的。如果往前追溯,這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這兩個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3歲時,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其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主要在于爭取自我主張,以及活動和行為的自主性、自由權,使自己感覺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維上,2-6歲屬于前運算階段,常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分析的特點,最典型的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幼兒的心理特征。
所以,當你有一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和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有時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但是,什么是幼兒的“死亡教育”?我個人認為,“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我們明白這點,孩子的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應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局,但是,我們更應該告訴孩子的是,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產(chǎn)生心理陰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作為家長,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面; 當著孩子說“死”可怕; 將“死”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 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 看暴力、兇殺、恐懼片; 參觀陰曹地府、“幻宮”展覽;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如果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面的情形,當孩子沒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chǎn)生惡心的感覺,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為此產(chǎn)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當我們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后,我們就可以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終結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從哪里來,去往哪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
第二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孩子你雖然是家中的寶貝,但你還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向家里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shù)叛逆,而這樣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