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篇
一、盡量使小兒感到快樂和有趣
教語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種父母說,孩子學的單調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有些語言,特別是那些較難理解或較難發音的詞語,兒童一時半會兒是講不出來的,如果父母硬逼著他們“鸚鵡學舌”,只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和痛苦,失去對學語言的興趣。正是因為這個道理,父母先要發現孩子對什么最感興趣,這可能包括吃的東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飲料等。當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項任務,父母就可以用這些東西獎賞他們,但更多的是要有語言、用父母快樂的表情、用擁抱或親吻的動作來對孩子表示鼓勵。還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據小兒的年齡特點安排游戲時間的長短;二是要不斷變換游戲內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二、控制教學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學習新的語言,首先要學會控制孩子學習的情境,使小兒能夠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興趣。其實,年幼兒童在學習時的分心是很常見的,關鍵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訓斥。比如 ,當孩子在學習中不合用或表現不好時,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辦法是什么也不說,自己只管繼續游戲;如果孩子此時把玩具亂扔在周圍,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離開房間幾分鐘后再繼續;如果小兒仍然調皮搗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結束游戲。這樣,孩子會很快懂得自己做錯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會回到父母身邊再安靜下來。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
很多孩子的脾氣比較“犟”,做了錯事,如果只是批評,會適得其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我們建議家長盡量不用“你”的句式,而多用“我”的字句來表達。
如“我生氣了”、“媽媽喜歡講衛生的孩子”、“我認為好孩子應該多聽別人的勸告,不會故意不聽話”等。做了好事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從小懂得父母不但愛她,還對她有所要求,這種觀念的養成,將會使她終生受益。
對于孩子的言行,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一些無意的行為而導致的不良后果,如果大聲訓斥,會很容易使她稚嫩的心靈受到傷害,這時應該幫助她解決問題,然后再跟她講明道理。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會的題目、體操,回家一旦沒做好,有的家長就大聲呵斥甚至打罵,孩子就對回家做作業特別恐懼,一看到家長要檢查就緊張害怕,本來會的也不敢做不會做了。久而久之還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性格孤僻等。
只要孩子不是故意犯錯,盡量多用鼓勵性和肯定的詞語,如“我能行”、“讓我試一試”、“做得好”、“你真棒”等詞語,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使孩子有成就感,增加孩子對做事情的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能力,安排一些孩子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讓孩子去做,然后對孩子給予贊揚和肯定。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績,又受到了父母中肯的表揚,便會熱情洋溢地去做每一件事,并愿意去嘗試做一些比較難的事情。當孩子在“小事”中逐漸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便會對自己逐漸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