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容易“自然而然”地犯的育兒錯誤,你有嗎?
一些容易“自然而然”地犯的育兒錯誤,你有嗎? 在育兒過程中,有很多話,大人常常“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不過細思量,好象這些大家都在習慣性使用的育兒招數其實多有不妥呢。先說明下,俺也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做和說,唉,深刻反省中。1、用“轉移”來哄騙孩子吃飯。喂孩子吃飯,但孩子顯得心不在焉甚至根本不想張嘴吃,喂飯者便道:“快吃哦,不吃就給隔壁的小豆丁吃掉了!”——這樣做可能讓剛開始有自我意識思想的孩子立即張開了嘴巴,但我想,糟糕的是,這樣的話會讓正需要學會分享的孩子一直不明白分享的快樂和必要,而只會學到占有,慢慢的,也許就養成了孩子自私的性格。
2、用批評來應對孩子的興趣。小家伙到了喜歡亂寫亂畫的階段,看到筆,拿起就畫,尤其喜歡畫在雪白的墻壁上。于是,大人斥罵:“不許畫!你怎么這么糟糕!老是調皮搗蛋!你看看你干的好事!氣死人了!”——雪白的墻壁被抹得污七八糟,而且很難處理掉,相信沒有人看到了會不上火。然而,這些話卻可能讓孩子特別驚訝和茫然:畫畫不對嗎?孩子可能還很高興地準備展示自己的成果呢。要批評的,是孩子把“作品”畫在了不對的地方,但孩子的“作畫天賦”卻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
3、用恐嚇來解決孩子的哭鬧。不知道到底什么原因,小朋友很鬧。左右不如意。于是大人生氣了:“再哭!把你扔出去!”孩子立即被嚇到了,一聲也不吭。——經常如此,很可能,孩子不再會說出自己的訴求,而只會自己內部消化,那么,一個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孩子可能真的就“誕生”了。孩子哭鬧其實都有原因,要么是累了;要么是有自己的索求,但知道這個索求沒道理,因此不敢明確表達出來;要么是心情確實不好;要么是不喜歡眼下的環境……父母的好的態度,及時回應的行為,非常重要。我屢次感受到孩子被理解后,就會好教養得多,比如,就要吃飯了,他卻想吃糖,而且被他看到了糖,我平靜的時候,會過去抱起他:“寶貝,是不是很想吃糖啊?”他說:“是哦!”我說:“媽 媽也覺得糖是好吃,甜滋滋的,是吧?”他答:“是哦!”我又說了:“媽 媽也想讓你吃糖,但現在是吃飯時間,我們應該先吃飯。”一邊說一邊就抱著他到吃飯的小桌前。一會兒后,他忘記了糖的事了。但若是換成:“不許吃!吃飯的時候吃什么糖啊!”孩子只會哭得更厲害。
4、讓孩子帶著驚恐入夢。睡覺時間到了,可小家伙還很興奮,玩得不亦樂乎,而且似乎把玩的陣勢擺得更大些。做媽 媽的卻還惦記著一堆的家務或者別的事情,不由得就有些焦急。為了讓孩子早點入睡,硬是將孩子弄上床,孩子不肯,便做出驚恐狀,說:“快睡覺,要不然大灰狼來了!”——睡覺這么舒服的事情,竟然同最可怕的大灰狼聯系在一起了,孩子將來獨立睡覺的習慣可如何培養得起來?
5、帶著孩子走在路上,碰到了熟人,熟人逗弄著孩子,并且發出一些議論。當家長的自然要讓孩子做一些回應,于是命令孩子:“叫阿姨好!”孩子不叫,于是阿姨說:“我們上街買糖吃,你叫阿姨下!”家長更急切了:“叫嘍,不叫沒糖吃哦!”“不叫啊?真沒禮貌!”——這樣的景況真是天天上演著。但越想越覺得不對頭。孩子要講禮貌是對的,但道德品質卻是不能強行加給孩子的,尤其是通過物質來引誘孩子,更是最最糟糕的做法。孩子本來就不應該逗。他雖然小,但也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既然是人,就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將孩子視為可以“逗弄”的對象,就沒有尊重可言。所以,我決定,以后,碰到熟人,我會熱情禮貌地和這個熟人打招呼,示范給我的孩子看,然后要向孩子介紹一下:“寶貝,這是李阿姨。”如果有人逗他說帶去買糖吃,我要說:“謝謝,我們現在打算去公園走走。”我將不再將別人對兒子的評價再特別放在心上。事實上,這些評價,說者往往并無心,或者,沒有真心。比如:“哇,你真可愛!”“你好乖!”這樣的表達當然特別有善意,不過卻缺乏針對性。我們完全可以滿聽滿去,不用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