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古詩滋養的孩子
在很多書里都不同意教小孩子學古詩,說才兩三歲的孩子,哪知道詩的含義,這分明是拔苗助長,是瞎鬧。剛開始自己也這么認為,就沒往這塊想。但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覺得其實孩子讀古詩也好,念順口溜也罷,不就是一個語感嗎?
于是在孩子兩歲來時就開始時不時地教他念一些唐詩等,尤其是三字經和弟子規,能背上一大竄。我相信他目前肯定不會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只要能在非常樂意的情況下背下去,應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就拿上幼兒園的課程來說吧。老師把教材的光盤發給家長,但告誡家長千萬別讓孩子先看光盤,否則孩子上課時會失去動力的。于是自己想了個法子,不讓兒子看光盤,但我可以把這些聲音錄在手機里,每晚睡覺前讓他聽啊。久而久之他就像念順口溜一樣時不時地會冒出幾句。
有一天接他放學,剛出校門口,兒子就激動地說:“媽媽,今天老師教你手機上的兒歌了,我全部會背而且也明白其中的意思。”瞧他那自豪的樣子。覺得自己的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對的。
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
兒子之所以能對學習古詩有比較大的興趣,在于自己從來不把背古詩當作一項單方面的任務,而是當作我們娘倆的共同愛好,一起來慢慢學習和記憶,對兒子來說這僅僅是一個游戲,是一個和媽媽在一起玩的游戲罷了。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知識的累加,兒子慢慢地會理解這些詩詞的意思。等到了那一天,兒子也會像那天走出校門一樣激動地對我說:“媽媽,你和我一起背的那些詩詞的意思我都懂了。”
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個“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