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著摟著抱著孩子批評更有效。
下班回來,正在外面與小朋友一起玩沙。回家準備好所有飯菜,便出來叫回家沖涼吃飯。我看著與小朋友說再見準備收拾玩具后便轉身想往回走。在后面叫,媽 媽,你都不幫我拿玩具回家的呀?我應,不,能做的事情需要自已做。開始不愿了,你就要給我拿。我說,媽 媽不會幫你拿,自已的事情自已做,玩具是你自已帶出來的,需要自已帶回來。當然,你可以選擇不收回家。見我態度強硬,便不情不愿的收拾玩具跟著我回家了。
到家后,在我催促下,很快的清洗干凈了玩具。然后,又開始語氣不好的叫,“媽 媽,你都不來幫我脫衣服的呀?”我坐在那里沒動,“媽 媽不會過來幫你,衣服你自己已經會脫了,所以需要自已脫。再說,如果是因為褲子濕了很難脫需要媽 媽幫忙也需要好好跟媽 媽說話,這種態度媽 媽不會理你。”這下,急了,開始想與我耍賴皮,“我就要你給我脫,我就要。”見我繼續坐著不動后拖著沒脫完的褲子跑向我身邊開想扯我的衣服與我賴皮。
看到意向,我語氣嚴厲的對說,自已會做的事情需要自已做,這點是很肯定的,你不用再和媽 媽賴皮。賴皮也是沒用的。你這樣,只會讓媽 媽更生氣。而且賴完皮后你還是得必須自已脫衣服。
不想事態發展得更嚴重,我轉頭深吸了口氣,然后再把拉向自已的懷抱里。而也不再急著想扯我的衣服想開始賴皮。我語氣輕緩的重申著剛說過的話,并且認真告訴他,賴皮、哭鬧這方式并不能得到大人們的幫助。而,終于明白的點點頭并自已坐下脫褲子。
現在再想這事,慶幸自已控制住了脾氣。想想,是明白一些事情的對錯的,當他知道自已或許做錯了事情而爸爸媽 媽沒有指責或批評時,他便會換個事情或方式再次嘗試挑戰大人的底線,當大人開始指責他時,他又開始擔心,這樣做爸爸媽 媽是不是不會理他了,于是他又想用賴皮來繼續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大人,一旦沒控制好自已的脾氣,便是反復的惡性循環......
轉身的一個深呼吸,批評時的一下牽手,一個擁抱,看似小的動作,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是愛的一種表示,是感情的一種肯定。孩子需要這種方式,我們更需要,因為,牽著摟著抱著孩子批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