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兒童“撒謊”等幼稚行為
皮亞杰發現,幼兒事實上并不了解謊言的本質。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兒童到了六歲,他也不能區分一個真正的錯誤和一個故意的謊言。因此,基于這種推理,一個可信的謊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個過于歪曲事實的謊言則是不好的。所以,向兒童解釋成人的邏輯是行不通的,相反,兒童有必要體驗因欺騙他人而產生的后果。
比如,一個孩子,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總是說自己肚子疼。這意味著,除了我們要過多的給予這個孩子關愛幫助他建立安全感外,還要引導他,讓他明白,當他有一天真正肚子疼時我們無法辨別是否要帶他去醫院做檢查。
隨著兒童年齡的成長,他們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認識到謊言對于人際關系的影響。他們也能在他人的幫助下理解把別人的東西拿走會讓他人感到傷心。為了使這些教育有效,兒童必須先和別人建立起相互關心的關系。所以,多讓兒童接觸他人,尤其是兒童,這對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有益。在交往的過程中,兒童社會性等相關能力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