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掉祖輩保護傘的實用技巧
第二,一定要給祖輩相對應的權利。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對子女的控制能力急劇下降。許多時候,老人為了獲得“控制權”,會故意違反界線和正確的教育理念,以博取孩子的歡心和聽話。所以,要想辦法多滿足祖輩的控制欲望,比如多給家庭的決策權和部分管理孩子的權利,等他們在其他方面滿足了,自然不會利用孩子了。參見《孩子3歲前不建議讓祖輩撫養》。
第三,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要看是偶然發生還是經常性行為。一般情況下,就算祖輩有較好的教育理念,但由于隔輩親,他們會私下做一些違規的事情,和孩子反復挑戰界線的底線一樣,是一種隔輩親和兒童化的心理。所以,對于事關生活習慣方面的偶發現象,例如飯前吃零食,只要不是特別多,父母假裝看不見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第四,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要有良好的親情基礎。如果親子之間沒有良好親情關系,父母所定下的界線很難得到孩子的認可,孩子遇到對自己不利結果,必然會叛逆而求助于祖輩保護傘。所以,白天祖輩帶孩子的家庭,父母回家后一定要親自帶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避免要求孩子遵守界線時,孩子會有抗爭和反抗。參見《怎么判斷親子關系是否良好?》。
第五,如果發生耽擱吃飯時間情況,父母一定不能讓孩子等待,要有預案。孩子不像成人那樣,有較強的耐受力,他們的生理需求可能會戰勝一切規則和界線。例如,孩子過了吃飯時間,一定會餓,餓了他們一定會找吃,不給就會發脾氣。所以,父母不要管吃飯時間拖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先主動給孩子找一點開胃而又不特別影響吃飯的東西。
另外,當父母察覺可能會耽誤孩子吃飯時間,那就要考慮給孩子加餐了。比如,給孩子先吃一點水果、易消化的東西什么的,讓他們能堅持到父母做飯結束。造成這樣延誤的原因,畢竟不是孩子的錯。所以,父母也別把零食當成“洪水猛獸”,只要不是把零食當飯吃,就無需過慮。而想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就要努力給孩子有規律的就餐時間。參見《案例分析:孩子偏食和強迫教育模式(上)》。
第六,如果事先沒有制定規則,那孩子飯前吃零食沒有錯誤。在兒童教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糾正時,但其前提是要事先約定。同時,孩子是好奇和充滿挑戰的,就算有了規定,他們也會想辦法進行挑戰。所以,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且必定會反反復復,父母要耐住自己的性子。參見《點評:讓寶寶“聽話”的懲罰》。
第七,面對孩子的問題,不建議和孩子講道理。在孩子邏輯思維未成熟以前,他們很難對因果有清晰的理解,特別是那些非充要條件的推理。如果此時再有老人的保護傘,祖輩會認為你是故意的,他們一定能舉出和你道理相違背的“經典案例”來,這就使父母的道理幾乎失去任何的說服力。比如,你說飯前吃零食不好,祖輩會說誰誰誰吃飯很好!參見《天天說我愛你,父母未必合格》。
第八,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要特別注意說話技巧。比如,孩子飯前在祖輩保護傘之下吃零食,如果父母說“誰讓你吃零食的?”,孩子聽到含有指責意味的話,第一反應是尋求保護,或想辦法找借口。較好的說法是直接描述事實,如“我看見有人要吃零食了”,或認同孩子感受的話,如“是不是餓了”。等孩子接話,就可以讓孩子等待或少吃。參見《如何識破孩子的身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