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教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我的家庭主要成員一共五個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兩個寶貝女兒。雖然大女兒已經六周歲了,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基本上沒有什么成型的教育理念,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們夫妻摸索著,一邊學習一邊教育。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的一點體會和心得。我們認為,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首先要讓孩子體會到我們對她們的愛,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愛是最珍貴的,是任何物質都無法予以替代的。這種愛的體驗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這種愛對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孩子缺乏關愛,那么無論享受多么奢華的物質待遇都容易產生心理和人格的扭曲和不健全。日常生活中,我們夫妻從不會在孩子面前爭吵,盡量的把我們笑容帶給她們,每天都要擁抱她們,陪她們玩,營造出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我們用行動告訴她們,我們很愛很愛她們,但是我們從來不溺愛孩子,不會無條件的滿足她們的所有要求,在欣賞、鼓勵和適當的管教下讓她們快樂健康的生活學習。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我們認為應該處理好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扮演好三個角色。
一、做一個生活上合格的父母;
所謂生活上合格的父母就是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我們和孩子的奶奶分別承擔各自的職責,一般都是奶奶每天做早飯,接送大女兒上學放學,媽媽負責家庭里的其他日常生活,例如洗衣服、做飯、采購,媽媽原來從事護士職業因此孩子的身體健康都是由媽媽負責。爸爸的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少,因為工作的原因,所以爸爸基本上就負責在節假日和空閑的時間里陪孩子玩玩。
二、做一個教導孩子做人和做事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對象,所以我們的為人處事,對于事物的評價和看法以及舉止言談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很難想象一個自私的家長會教育出一個大度、寬容的孩子來。一個人無論多聰明、多能干、家庭背景有多好,如果不懂的做人、做事那么結果往往都不會太好。所以我們注意培養孩子為人處事的能力。
首先,注意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能力。小孩子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私。大女兒因為長期和奶奶在一起,老人的溺愛讓她總是想著自己,有時候放學買的零食都在外面吃完再回來,因為她怕妹妹和她搶。我們知道以后就告訴奶奶不要再買零食給她,如果買了也要拿回來和家里人一起分享。偶爾,我們會讓女兒帶一些食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其次,教會孩子感恩。孩子往往覺得父母以及他人對自己好都是理所當然的,從來不會有感激的心理。讓孩子學會知恩、報恩很重要。我們見過很多孩子拿父母當牛做馬卻又得意洋洋,有這樣的孩子,錯在父母。
另外,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能做到的我們基本都會要求她們來做,例如我們去買菜,也要讓大女兒拿上一些。外出野餐會讓她們盡量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會讓她們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來。大女兒喜歡畫畫和唱歌,每次她畫完或者唱完歌我們都會夸獎她,她自己也高興極了。
而且,孩子的道德品質是不能忽略的,我們常常告誡孩子要有同情心,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每次我們外出時看到確實殘疾的人,我們都會拿一點錢給大女兒,讓她送給他們。
作為孩子的老師,要教會孩子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做人做事看似簡單,但是它涉及到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作為父母,我們也同樣在學習如何做人做事,但是我們盡量把我們認為正確事情和做法告訴孩子,盡量以身作則。
其實大人很多的毛病都會體現在孩子身上,大女兒有時做事情比較拖拉、懶惰,不負責任。媽媽說這是爸爸的影子。而且有時候大女兒會學媽媽嚴厲的口氣和小女兒或者爸爸講話。所以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修正的不僅僅只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