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家務去吧
最近看到一篇短文,說的是德國立法規定孩子必須做家務。那規定很細: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到商店里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在花園里勞動,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的孩子要擦汽車、在花園里翻地;16-18歲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要不干呢,父母有權通知有關部門,地方政府會派專門的執法人員上門監督孩子完成。要是孩子生病的話,也得給父母一紙書面說明。要論生活條件,德國要比我們高出許多,但人家對孩子做家務都寫到法規上了。為什么呢,我想,這道理說起來大家都懂,卻未必能付之實踐。在不少家長的心里,認為現在生活質量好了,小孩子讀書已經夠累了,只要好好的讀書,其它的事都不用做的。父母都這樣說了,孩子當然就什么也不用做,最后就什么也不會做了。
在這里給大家舉幾個小學生的例子吧。
小a是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她比一般的小女孩要高,要瘦,剛見她時,感覺她會被一陣風吹走。開學后,我發現小a的動作很慢,不管是吃飯,寫作業,做游戲,收拾學習用具,而且動作并不協調。經過對她成長的了解,我知道了,她從小就被捧著像個小公主。書包有爺爺背,吃飯有奶奶喂,去花園玩,累了有人背,從不讓她單獨下去小區里玩耍,怕她摔倒。
小b是個很調皮的小男孩,長得白白胖胖的,特別愛動。剛開學不久,就發現他經常丟三落四的,午睡后的被子也是亂放,連鞋帶松了也要老師幫他系,吃飯時桌子上全是飯粒,作業老是完成不了。通過了解,知道他的爸媽是中年得子,所以寵愛得不行。什么事都幫他做,就連吃飯也是跟著他屁股后面跑著喂。他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玩。
這樣的小學生,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們在家時就不會發現問題,一旦孩子上學了,問題也就接踵而來。其實他們都很聰明,只是缺少了一種引導。只要家長善于從小去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和動手能力,相信他們在學校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勞動是光榮的。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勞動責任感,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何不學學德國人,讓孩子每天都做些家務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