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媽 媽去讀懂孩子的好書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對于我一直自認為甚是了解,雖然她現在的語言表達很有限,只會喊媽 媽,爺爺奶奶等少有的幾個名詞,但從她的表情、手勢、眼神、哭聲中里我能感覺到她所有的需要,如果她惱著抱著我的腿時,那一定是餓了,如果嬌滴滴的小聲“吭吭”著,并有渴望的眼神看著我時一定是奶癮來了,而當她突然很平靜,眼睛直直的,或者伴有“嗯嗯”使勁的聲音時,那一定是告訴我他要拉邑邑了,如果.....所有的如果都證明著我懂,但是這幾天奶屢次告狀我才發現我錯了,情況是這樣的,前一陣奶就反映說有打人的習慣,每次早上到奶那里,奶都很是喜歡的把抱到家里,但是卻趁機用手去抓奶的頭發,或者拍打奶臉,嚴重時竟把奶的臉都給抓破了。奶強調了好多次讓我好好管管。
曾經在好多育兒的相關書籍上看到說孩子在2歲以內出現攻擊行為,把“打人”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是正常現象,而孩子打人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加上還沒有學會更多的表達技巧,除了哭鬧和喊叫,他們會更多地依賴快速行動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對于喜愛的事物,他首先會用手去接觸這個事物。包括對自己的親人他們就用“打”來表達他們的喜愛之情。有時則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吸引父母的注意。
同時也給奶傳達了相關的意思:是因為喜歡才打人的,并希望她不要對采取強硬的態度,“被打”的時候也請持寬容的態度。我相信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慢慢就會收斂起打人的壞習慣的,但是這一陣屢次出現打人事件,而有把打人強化為習慣的趨勢。這讓我很苦惱。
下班剛把接到店里,爸說我的書回來了,原來是周令瑜,一位園長媽 媽,17年幼教前沿工作經歷,引入240個家庭教育安全的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這本書到了,眉頭緊皺巧遇及時雨,打開書本先看目錄,直接打關于孩子打人的,正好有一篇關于作者周媽被周周打的事。
首先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孩子周周打人的事:一定是我們家長某些地方做得不妥,才會導致周周做出這樣的行為,第一個原因是我們過多關注她,她有些以自我為中心,第二個原因是她以前也有對我們發些脾氣,雖然當時我們表現得很難過很生氣但是只要她向我們道歉,馬上就可以獲得原諒,一句“對不起”就成了免死金牌,無條件的寬容使她屢次犯錯。
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理所當然不會和孩子“記仇”,會立即原諒孩子,這樣的后果就使孩子無所顧忌的傷害父母,沖父母亂發脾氣,甚至打父母。接著作者提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并敘述了自己到家以后一直沒有理會孩子,后來和孩子的真誠對話,使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經過這一件打人事件,作者最后又給我們一個正確的做法這個溫馨的提示:父母必須要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不要那么快就輕易原諒孩子,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是一個有獨立性人格、敢于擔當的人。
看完這一篇后回到家,我正在做飯聽見爸在訓,一問情況原來是打了他,我把拉到自己的身邊。先拍了一下,然后問:媽 媽打打了沒有?她回答:“打打”。“那媽 媽打打疼不疼”?自己摸了摸我打的地方,我能感覺到她的意思是指打疼了。“媽 媽打打都疼,那你打爸爸,爸爸也很疼的。”疑問的望著爸。就很是不好意思的自己去看書了。周媽的方法甚是有效。雖然小不能表達,但是心里是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