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家長的控制欲越強,孩子越無能
在最近看的書里面,對我心理最具沖擊力的就是“家長控制欲”這個字眼。讓我不停地反思自己,也讓我清楚了一些隱性的東西。 外表看不出來,其實內心想控制孩子。如果孩子的各個方面都在你可控的范圍內,你才覺得安心。如果孩子有一方面不在你可控的范圍內,就會覺得缺乏安全,不夠安心。 實際上,對孩子的控制,包括對孩子的行為控制,也包括對孩子的思想控制。從家長角度來說,有的控制行為是外在的,比如:用語言和行為去控制孩子;有的控制卻是內隱的,讓孩子不知不覺地甘受你的控制。 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特別辛勞,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太多的付出與犧牲,那么孩子會努力的把自己變成家長需要他變成的樣子。這就是一種隱形的控制,它讓孩子背上了情債。你的愛給孩子帶來的是壓力,這種壓力成為了對孩子的控制力。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我也因為照顧孩子,努力給孩子創造交往環境,常常感覺很疲憊。這種疲憊肯定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了,特別是孩子惹我生氣的時候,我更是表現出來了,“看,媽媽都累成這個樣子了,你怎么能這樣呢?”孩子就會覺得,“媽媽為了我才那樣的,我一定不讓媽媽生氣。”這種情感互動方式,實在是大錯特錯了。這個家庭,作為一個系統,相互之間的情感互動就會變得“壓抑”。 我想,健康的家庭氛圍是:媽媽因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幸福了,孩子也因媽媽感到無比幸福。我擁有你不是一種累贅,而是一種幸福。我想影響你的行為,不是對你施加壓力和控制,而是做給你看,在生活中影響你! 說完隱性的控制,我也想反思自己外顯的控制行為。羅列出來,讓自己更加清楚: 1。總是忍不住給孩子喂飯。因為喂他吃,比他自己吃,孩子要吃得多一些。為了追求孩子達到某種飯量,總是喂孩子。可是,對孩子來說,我吃多吃少難道要外人控制? 2。強迫孩子表現出像大人一樣的行為。暑假在老家,爸爸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寶寶,寶寶接電話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小聲告訴孩子怎么回答爸爸,向爸爸描述些什么見聞。可能當時的我覺得這么做是“幫助”寶寶,可是,寶寶有寶寶的語言,寶寶有寶寶想表達的東西,寶寶有寶寶的表達方式,他哪怕把話筒拿在手里玩,也不要強迫他硬是給爸爸說些什么!他會從自己的表達方式開始,慢慢地成熟,慢慢地會像大人一樣用電話交流某些事物。允許他的成長有個過程吧! 3。在生活中,每次對孩子說“不”以前,一定要考慮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說不。孩子如果是過分的要求,那么就可以說不,如果不是,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向孩子說明? 家長的控制欲越強,孩子就越無能!這句話真的是個警鐘,長鳴在我的耳邊,為了孩子,放開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