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 -親自帶寶貝
育兒心得 -親自帶寶貝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春的氣息。一抹亮綠,一抹桃紅,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躍動的力量。令人欣喜的信息也接二連三地到來:今天牛牛吃飯吃的很好;今天做小班長了;今天膽子大了;今天又進步了......每天去接兒都能聽到老師對他的贊美。有您們做后盾,有您們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從來不擔心.......
這點滴的進步讓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恩,同時也讓我覺得,兒的進步絲毫離不開老師的悉心教導,無不浸透著老師的心血。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我一直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邊汲取前輩們的經驗,一邊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我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粗淺心得。
一、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
牛牛在2歲之前,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是老師,剛退休,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這個幼小的孫子上,無論是吃喝拉撒還是玩耍,爺爺都無比小心,每件事都很用心地呵護著;奶奶負責兒子的飲食。由于老公的事業剛起步,我也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早出晚歸,陪伴兒子的時間不多。因而造成牛牛在小的時候飲食作息時間不太正常,也因為這樣,吃飯也成了牛牛在剛上幼兒園時最困難的事情。
記得兒在2歲3個月入園,剛進去的時候,吃飯算是全班最慢的。追著喂飯的事情時有發生,那場景簡直就是我們的“噩夢”。幾乎每頓吃到最后都要老師喂;每次體檢體重都是偏輕;說話也很小聲……記得李老師那時跟我說:“孩子都是一樣的,是家長的教育問題”。
想做一件事總是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借口。兒上幼兒園后,我換了一份自由的工作,接送、飲食全部自己負責。公公婆婆不放心,一定要幫我們照顧牛牛。我知道她們會把兒照顧的很好,但我決定還是自己來,對他們的好意謝絕了。當時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孩子的啟蒙教育,雖然公公是老師,但他的觀念畢竟比較傳統,他吸收新知識沒有我快。二是考慮孩子感情。我想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爺爺奶奶再疼愛他,他也需要天天看到爸爸媽媽,在孩子的感情需求上,是沒有任何人能代替的。通過這一年多的努力,給兒子找出班里面吃飯最好最快的孩子,讓他有個目標,告訴他有一天你吃飯一定會比你的同學吃的更快更好。到了飯點才給飯,堅信餓了就會吃的本能(生病除外),告訴他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加大活動量。如今的兒子吃一碗飯已經不成問題了。體重也上升了。
二、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發覺現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把干事業和養育孩子對立起來,根本不在乎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以及相處的質量,不去細膩體悟孩子感受。不是他不愛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認為和孩子相處是家庭教育中頭等重要的事情。在他們那里,孩子不過是一件寶物或者一個小動物,可以暫時寄存于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隨時完好無損地取回來。他們不知道嬰幼兒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樂、成長中的每一種境遇,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痕跡。
老公一回到家,經常是顧不上吃飯,就跟兒子打成一片。問他幼兒園的情況。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要把好的留給爸爸,如果爸爸媽媽不舒服,他會拿上藥“帶”爸爸媽媽去醫院。兒善良、勇敢、自信。經常會跟我說:“爸爸是他最值得驕傲的,也是他最要好的好朋友。如果難過的時候,他會把不開心的告訴他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一定能幫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