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的能力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生活必備的心理品質;又稱不依賴性,通常是指善于自我決策,獨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并實施解決問題的行為所反映的個性品質,人的獨立性應該從小培養。培養孩子獨立性是讓孩子有自己的主見,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創新,獨立做屬于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為將來多學一些本領,為將來多受一些磨練。
獨立性對成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成功的人多是一些獨立性較強的人,他們善于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不少家長,包括我們的老師,都喜歡那些聽話的孩子,事事包辦,不放手也不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長此以往,使得這些孩子的依耐性強,獨立性差,且經不住挫折和打擊,意志力也相對薄弱,情感脆弱,創造力也被無情的扼殺了。因此,家長要尊重和滿足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立、自理的嘗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自由飛翔。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家長要學會“放手”。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讓孩子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明顯增加,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家長可以因勢利導,把握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隨著孩子生理結構和功能的發展以及能力的增強,開始出現獨立意識的萌芽,這時候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嘗試和參與成人的活動,家長就應該引導孩子如何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的事情,讓他們在日常小事中體會到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自己獨立處理事情的自信心,這樣在以后遇到更大的挑戰的時候不至于不知所措。
我在孩子2、3歲的時候,經常帶著孩子一起去購物,并會在購物的過程中通過“小心”、“看看”、“你跟叔叔、阿姨說”“問問”等提示語,無意中告訴孩子在整個購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直到孩子3歲,我開始讓孩子獨自在小區的范圍內購物,第一次我偷偷地跟著孩子,發現她在下樓梯時小心翼翼,過馬路時“左顧右盼”,買東西時,大膽勇敢地跟售貨員提出自己的需求,能順利地完成購物。孩子回來以后,為自己的第一次獨立完成的購物任務而欣喜若狂。此后,她便能獨立地在小區里購物,成為我們的“好幫手”。
2、 尊重孩子,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有主見”。
讓孩子提出對自己可以理解的事情的主意和意見。
家長應該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與父母平等的個體進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不少家長經常說的話就是“你還是個小孩,你懂什么”?這樣的家長很少與孩子交流,認為只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物質需要就行了,什么都替孩子決定,很少問孩子愿意做什么,不去征求孩子對事情的看法和意見,這樣父母就無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無法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也無法贏得孩子的信任。家長應該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與父母平等的個體進行交流,來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別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內心世界越來越豐富,家長更應該盡量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