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陪著孩子一路走
寶爸很早之前就建議我寫這篇文章,不為別的,只是想跟更多的朋友分享一些有用的東西,建議持續了一年多,總因為各種理由被一再擱置,這次真的決心付諸行動,把兒子從出生到現在的一些育兒心得記錄下來,留作紀念的同時也希望能夠給更多的媽媽帶來幫助。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很多爸爸媽媽一看到這句話可能馬上就開始搖頭了,如今的社會環境、生存壓力,要讓父母上班的同時自己帶寶寶的確為難,不過我所說的自己帶,不是完全由自己照顧,而是指不能讓孩子與父母兩地相隔。
我曾經跟很多身邊的朋友討論這個問題,大多數人認同我的觀點,當然,也有朋友有不同的聲音,他們覺得孩子還小,等到上學再接到身邊就行,小時候啥也不懂,在一起與不在一起沒有什么區別。對于這種看法,我通常一笑而過,畢竟我不能讓所有人都認同我的觀點,可是我的觀點也不是沒有依據,我的兒子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曾聽人說,寶寶尤其是剖腹產的寶寶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所以為了彌補剖腹產的缺陷,兒子出生后,我一天也沒離開過他的身邊,即使上班,也是下了班第一時間沖到他面前,盡我最大的能力讓他感受到我的存在,直到他一歲兩個月,也就是xx年的春節,因為客觀原因,我沒辦法把他留在身邊斷奶,于是做了一個現在看來十分錯誤的決定,把他送回了姥姥家。
我們分開的第一天,打回電話,兒子一聽是我的聲音,馬上把頭扭向一邊,堅持不肯接我的電話,一次這樣,兩次這樣……連續七天,天天如此,無論是誰的電話,他都會聽,唯獨拒絕我,直到第八天,兒子終于肯接我的電話,只叫了一聲“媽媽”便又默不作聲了,我問他,為什么不接我的電話,他只是淡淡的擠出兩個字“生氣”,也正是這兩個字,讓我的心猛地一顫,也明白了我這個決定的錯誤,就是這次分離,讓兒子缺乏安全感的因子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影響至今還存在,無論白天晚上,不管醒著還是睡著,他一直很沒有安全感,生怕我再次從他視線里消失。
也許有人覺得是孩子矯情,可我覺得這恰恰是孩子最真實的感受,陪兒子一路走來,他的確具有比很多孩子更細膩的感情,更敏感的感受,我想,這不只是兒子一個人的內心,應該是更多孩子的共性,只是有的孩子不善于表達,所以我不斷再跟身邊的朋友講,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哪怕再難再累,想想能真正陪伴他的也不過那么幾年,哪怕為了不給自己留遺憾,不給孩子留陰影。
二、永遠不要怕做無用功,遠離寶寶語
兒子說話很早,只要接觸過他的朋友都有同感,也不時有人跟我探討孩子說話早晚的問題,我覺得孩子說話早晚除了遺傳因素,更多的在于后天的啟發與交流。
我跟兒子的交流是從他還沒出生開始的,也就是所謂的胎教。從懷孕中后期開始,我跟老公便時——不時地隔著肚皮跟他說話,給他講故事,放音樂,我們做這些事,總能得到兒子的回應,這讓我很意外,尤其是爸爸的聲音,似乎更能吸引他,他總會尋著爸爸的聲音調整自己的位置。
兒子出生后的第一個月很乖,每天基本要睡20個小時左右,可是我還是會利用一切他醒著的時間,臉貼臉地跟他說話, 給他放音樂,雖然我很清楚,他甚至不能清楚地看到我,那段時間,我媽老是會拿這件事笑話我,說這么點的孩子看都看不清,能知道什么啊,可是我相信,他能夠聽到,并且會在腦子里留下一些印象。
這些被別人看成是在做無用功的事情,我不厭其煩的每天都在重復,當然說的最多的還是“媽媽”兩個字,就在5個半月的時候,我的努力有了結果,想拿到我手機的兒子清楚的叫出了媽媽,我嘗試著引導,知道確定這聲“媽媽”并非偶爾蹦出,而是能準確的知道該叫誰。對于男孩而言,這個時間會叫媽媽無疑是早的,隨后的一個月時間我又教會了他喊爸爸,到周歲生日的時候,兒子已經能用幾個詞放到一起表達自己的想法了,雖然大部分時候語句不通,可關鍵的詞一個都不漏,這讓全家人都感到驚訝,他小舅姥爺說,這個孩子有思想,值得交流。從此以后,我媽再也沒因為跟兒子的交流問題笑話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