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應該如何引導?
情景一:兒子頭碰到爸爸的后背上,結果嘴角出血了。兒子哇哇大哭:“爸爸,你不好,我不能原諒你!”小爸還心疼兒子:“那你打爸爸一下,原諒爸爸吧?”兒子不依不饒:“我不能原諒你!”其實兒子是自已碰到爸爸的后背上,責任在自已。因為家長不忍心孩子哭而把責任攬過來,結果孩子心安理得的平靜下來不哭了,但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對孩子特別不好,讓孩子感受不到他應該承受的責任。我趕緊糾正了爸爸的錯誤,對兒子說:“怎么能怪爸爸呢?是你自已不小心撞到的,是自已的責任,不能埋怨爸爸!”小爸也馬上認識到自已錯了,趕緊附喝:“對呀,是你自已撞到的,不能怪爸爸!”但是又給兒子一個臺階下,馬上說:“你打爸爸一下,就原諒爸爸吧!”結果兒子只是用小手拍了爸爸的胳膊一下說:“我原諒你了!”自已馬上笑了接受了這個現實。
這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會像小爸一樣去做,但是這樣做的后果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分不清自已應該承擔的責任,遇到問題還會推卸自已應付的責任,長大后也會是個沒有責任心的人。所以有時說生活無小事,從任何一件小事情中都可以學到東西,培養孩子的優秀品德也是從生活中的小事抓起。
情景二:
兒子這幾天搭積木時非常鐘愛那幾個藍色的小塊,非常湊巧的是那些藍色小塊是個單數,所以擺到最后就有一個剩下。兒子非常傷心,大喊著:“為什么總是少一塊呢?”昨天晚上為了這個還哭了。嘴里嚷著:“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不好,我要打死他們呀!”我不解,問他:“為什么呀?”“因為超市里的阿姨賣給我少了一塊?”這是典型的推卸責任找理由。我抱起他在客廳里轉悠,聽他不停地報怨:“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要打死他們!”最后都涉及到警察了,剛開始我除了問他‘為什么’外就不說其它話,等他稍平靜下來,我帶著驚喜開心地說:“為什么是少一塊呢?是多給你一塊呀?”“是嗎?是多一塊呀?”兒子明顯不相信問道。“當然嘍!每次搭時不都剩下一塊嗎?那就是多的呀!不是少一塊,是多一塊,對不對?”“噢,是這樣!原來多一塊呀!”他終于有些相信了,很快心情就開朗起來,趴在我肩上親熱地摟住我笑。后來又玩積木時就沒嚷著“少一塊!”的話。
小孩子就是這樣,想法很單純,在他心里認準的就是少一塊,但其實這也是我們成人所說的心態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樂觀和悲觀的區分。換個角度換個思維換個方式,同一個問題就會是不會的結果。孩子的這種情緒如果不及時糾正,長大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典型的悲觀主義者。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要鼓勵孩子換個角度去看問題,讓他走出這個怪圈,引導他走向樂觀向上的思維上來。
后來在睡覺時我又給兒子講道:“遇到問題首先要考慮怎么去解決,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想不明白而去傷害他人,鉆牛角尖悲觀得難以自拔,換個角度想想可能會收到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像不是‘少一個’而是‘多一個’一樣!”兒子聽了我的話,竟然一聲不吭地聽完后說:“知道了,媽 媽,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