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順其自然的發展
終于明白了一件事情,凡事,都不可以操之過急。育兒,同樣如此。之前,我總是擔心,兒子的說話問題,吃飯問題,現在,兒子兩歲零九個月了,說話問題解決了,吃飯也不成問題了。
大概就是從上個月開始吧。我拿出之前給買的圖片,找出他最愛吃的“山竹”的卡片問他,“寶寶,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居然說:“愛吃的山竹。”我一下子驚訝了,我記得我教過他山竹,可是我沒有教過他“愛吃的山竹”。然后我又拿出葡萄的卡片問他,他告訴我那是“好吃的葡萄”。我很欣慰,兒子居然會自己加上定語。但在這之前我的確沒有教過他。我想可能是平時給吃水果時,不經意說“寶寶,來,快來吃,這是寶寶最愛吃的山竹”時,記住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比坐下來教他的效果要明顯的多。
我的孩子發育晚,因為我們走路就比較晚,一歲半才剛回自己走。而且,我的孩子不愛說話,比一般的孩子說話都晚。爸就不愛說話,爺爺更是不愛說話。遺傳因素占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孩子懶得開口。盡管我們每天都和他說,他只是用很少乃至我們聽不懂的語言與我們交流。多說情況下,都是行為代替語言。
之前我也很著急,總是認為孩子的發育有問題,怎么人家的孩子都會走了,還不會走呢;怎么人家的孩子什么都能說了,怎么說話還是不行呢?現在想想,其實也就是時間的問題,孩子的發育有早有晚,晚一些都很正常。我媽常說的一句話,孩子不會不用急,到了時候,自然就會了。估計我是讓一下早教的文章給蠱惑了,什么零歲計劃,1歲如何,2歲應該如何的文章給搞亂了。欲速則不達,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些天,我也發現,記憶力很好,有很多事情是在他不經意的情況下記住的,我們去超市玩,我告訴他這個是苦瓜,那個是南瓜,回到家里,我拿出相應的圖片,他就能說上來。新認識的圖片,只告訴他一遍,第二天問他,他也能說上來。
我最喜歡和一起享受晚上的時光。每天晚上我和在睡覺前,一起認圖片,數圖片,認動物,講故事,最后再用積木打著節奏說上幾段《弟子規》。高興,我也快樂。
育兒,真是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