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不愛表達的寶貝愛上說話
昭宇2歲多了,可到現(xiàn)在也不喜歡說話,想要什么東西,就用手指,爸爸媽咪如果不給他,他就哭。
偶爾,他嘴里也“哼哼呀呀”發(fā)出一些奇怪的聲音,可爸爸媽媽都聽不懂。帶寶貝去醫(yī)院看,寶貝又能喊出“爸爸”、“媽媽”、“要”等簡單的詞語。醫(yī)生認為寶貝并沒有生理上的問題,主要是沒有養(yǎng)成表達的習慣,需要生活中多促進。
昭宇的爸爸媽咪回到家,翻開早教書,仔細閱讀,希望弄明白自己究竟錯過了什么,為什么寶貝不喜歡表達呢?
專家如是說
其實,從寶貝出生后不久,就能觀察到那些愛表達的寶貝通常喜歡發(fā)出“咿咿呀呀”的聲音,而有的寶貝則顯得很安靜,不喜歡發(fā)聲。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寶貝天生的性格,一方面則是后天的環(huán)境。
寶貝表達的第一步
剛出生的幾個月時,寶貝只能看和聽。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學著安靜下來,調(diào)整自己來適應這個世界。跟寶貝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鼓勵他看著自己的嘴巴,寶貝會看到父母的舌頭是怎么動的。
你可知道,寶貝會模仿大人舌頭的動作!如果你對著一個新生兒伸出舌頭,大多數(shù)的寶貝也會朝你伸出舌頭,這種簡單的早期模仿早在寶貝開始復雜的社會模仿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當寶貝看著爸爸媽媽,他們可愛的小嘴巴不停地動來動去,發(fā)出各種有趣的聲音時,就已經(jīng)邁出了學習溝通技巧的第一步。
不久之后,寶貝會開始對著父母發(fā)出各種聲音。大概在4-5個月大的時候,甚至在3個月的時候,寶貝就開始和父母一起發(fā)展音樂節(jié)奏感了。父母說“嗯……”并不斷地跟寶貝咿咿呀呀地哼唱,寶貝也會朝大人一起咿呀哼唱。在這首個人樂曲中,一家人幾乎是同時發(fā)聲的。
當寶貝對父母咿呀哼唱的時候,還會做更多的事情。寶貝不停地練習那張能發(fā)出聲音的嘴巴,他們看著父母,把他們的動作和所發(fā)出的聲音、身體的動作結合起來,寶貝模仿父母,父母也模仿寶貝,他們一直都在學著辨別不同的聲音、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其實,這種能力在寶貝會說話之后也會派上用場。
嬰幼兒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
他們曾經(jīng)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觀察小寶貝,并對他們所表現(xiàn)的各種技能驚嘆不已。“起初,小寶貝為什么會發(fā)出聲音?”學者們問道,“難道這跟哭一樣是出自本能嗎?好像不是。即使小狗狗被抱出來不跟別的狗一塊兒養(yǎng),只要它長到一定時候,它就能開口汪汪大叫。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些與人隔絕長大的孩子幾乎完全不會說話……很顯然,寶貝是在聽了周圍的人說話之后,才有了要“說話”的概念。
寶貝是個溝通者
所有的父母們都知道,新生兒是一個溝通者。他們通過手勢、表情、肢體動作、不同的情緒表達以及發(fā)出的各種聲音,來傳遞信息。父母很快就能學會辨別寶貝不同的哭聲,比如,痛苦的哭聲和想睡覺的哭聲是不同的,寶貝被餓哭了跟他受驚嚇而大哭也是不一樣的。
寶貝的溝通方式不是口頭的,但卻是真實存在并且非常有效的。父母聽到不同的哭聲會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換濕尿布、抱抱孩子、喂寶貝吃東西等等。然后,小寶貝笑了,張著小手去摸父母的臉龐,這時,父母也會用擁抱、微笑來回應,會用鼻尖輕輕愛撫寶貝。寶貝開始信息交換,而父母給予回應,這就是溝通。
用肢體語言表達的羽姬
年輕的父母帶著朋友,走進嬰兒房去看望她3個月大的小寶貝羽姬。羽姬幾分鐘前剛睡醒午覺,對人有點兒挑剔,但看到父母來了,她還是非常高興,羽姬踢蹬著胖嘟嘟的小腿,大聲地發(fā)出“咯咯”的叫聲,把小手伸向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