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家長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
另外,有一些家長會帶孩子去參加朋友的聚會,不過孩子在那樣的場合一般都是不被大人關注的,或者不自覺地被大人排除在談話之外。此時,家長如果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進來,或者讓他去照顧比他小的同伴,或者讓他去幫著和服務員溝通……這種安排是有意識的,但不是強迫性的,是以家長為指導,以孩子為主體的引導性教育,是隱形的隨機教育。
第四個關鍵詞——“距離”
關于“距離”這一關鍵詞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年齡的距離要拉近
豐子愷先生曾經說過:“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過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曠久的友誼。” “與孩子一起成長”——如果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放下架子,放低身段,與孩子共同體會成長中的快樂與困惑,一定會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孩子也會輕松愉快地在家長的陪伴下長大成人。何樂而不為呢?有一位教育家說得很好:“兒子三歲,我四歲”,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就要放開了玩,敢跑、敢跳、敢瘋狂,盡情地享受孩子覺得非常快樂的游戲。
2、陪伴孩子要忽遠忽近
要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千萬不要整天黏在孩子身邊,嘴巴、眼睛不停地盯著她,這樣孩子容易在情感上變成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人,依賴性強,缺乏獨立能力和自信心。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我沒有看著你、沒有陪在你旁邊看你做事,并不代表我不愛你。”
比如,孩子在戶外的時候,有的家長會不停地喊:“哎喲,小心。哎呀!!臟死了~~~”你想這樣的話孩子能開心嗎?煩都煩死你了,你更累得夠嗆。你首先可以和他共同尋找一些危險地帶,討論自我保護的方法,之后讓他盡情地去玩,你也在可以保護到她的范圍內活動活動。一些活動你教會了他方法、告知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性等,就要讓孩子在你的視線范圍內獨立、大膽地去完成。不要怕他會失敗,會流淚。其實孩子的脆弱、抗錯性差等很多性格上的缺點很多都是因為家長的過分關注有關。
第五個關鍵詞——“放手”
英國的一位女心理學博士曾經說過一段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如今多半的家長都是因為孩子年齡小,舍不得、不放心讓孩子去做該做的事情。可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多少個懶惰寶寶、脆弱寶寶啊! “愛他就要放手”人作為生物的一分子,更應該用推出的愛,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先是抱著孩子,后來是領著他,再后來是跟在他的身后,再后來看他走出你的視線,慢慢地孩子就可以獨立地去做一些事情了。
第六個關鍵詞——“爸爸”
如果說母親是孩子的港灣,那父親就應該是遠航的領航人。父親會和孩子談一些母親陌生的話題,比如:軍事、汽車、飛機……不過現在的孩子多半都是喜歡自己的母親多過父親,有的孩子一個月才見父親一兩次,甚至有一些孩子和父親的關系很疏遠。其實,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席”。父親經常和孩子親密接觸,會使孩子變得更有安全感和更加自信;父親是離開母親懷抱之后地第一個朋友;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的領路人,孩子的性格、情感、知識、道德品質,都和父親有著重要的關系。一個孩子完整的人生中,怎么能夠缺少父親那份厚重的愛呢?在此我呼吁所有的父親,像關注自己的事業一樣地關注自己孩子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