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孩子的時候,請照顧好自己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憂慮的父母被認為是好父母。即使是現在,替孩子擔憂仍舊被看作習以為常的事情。從孩子落地到學吃飯學說話學走路開始擔心,進而擔心到學業前程道德修養婚姻家庭子嗣。現代社會,擔憂以別樣的形式出現,翻開任何一個育兒論壇,擔心孩子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擔心孩子人際交往有問題,學習習慣不佳的,比比皆是。成年人的父母擔心子女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不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會處夫妻關系,工作太累或者太不累。整個社會似乎也接受這種現象,認為父母就是該操心的。先成長起來的一部分家長發現,這是焦慮。而且這種焦慮本身,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推動作用。被擔憂的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感到無力和煩躁,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出錯,從而印證了父母的擔憂。批評家長的焦慮和擔憂也沒有意義。對焦慮的人加以批評,本身也只會加重焦慮。我關心的是,家長的擔憂是如何產生的,該如何處理。 我想,家長的擔憂源于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不確定感,想要掌控一切,想要避免孩子的痛苦,一切都源于家長自己內心的恐懼。關于這一點,《救救孩子,還是救救你自己》里面說得非常詳細,感興趣的你,可以一讀。
給總是擔憂的你一些可能的覺察和改變的方法,看著哪條可能合用,用用試試看。
請注意觀察,當你擔憂孩子的時候,孩子在被迫接受你的擔憂。孩子感受到你的擔憂后,先處理的不是自己面臨的問題,而是你的情緒。孩子總是不能很好地處理父母的擔憂,于是他們開始頂嘴,反抗,畏縮,討好。下一次擔憂你的孩子的時候,問問你自己:你愿意你的孩子來承擔你的憂慮嗎?
擔憂總是以嘮叨和負面預期的形式出現。比如反復叮囑孩子一件事情,強調可能的負面結果。家長可以嘗試“同一句話最多講三遍”,“盡量不提負面結果”。這是形式上的控制,但堅持下去,也會帶來內心的改變。比如你孩子在切菜,不要說“別切到手”,教過他怎么切后退開閉嘴,如果他切到手了不要說“我要你注意的,看吧,還是切到了。”,幫他包扎好傷口后,各自繼續,該干嘛干嘛,雙方情緒夠好,可以討論下怎么可以切得更安全。
擔憂孩子的時候,請照顧好自己。擔憂時,給自己一個覺察:我現在在憂慮中,我需要處理我的憂慮,我需要照顧憂慮的我。停下來讓你的憂慮順暢地流動,不要壓制和阻止它,不要批判讓它存在的你,允許它存在,同時給自己另外一股相信的力量。發掘自己過去的積極經驗,轉換到認識里,就是一種相信的力量。
擔憂有時在你認為自己有偷懶沒有盡責的時候出現。覺察看看自己是否經常偷懶,或者自己太過容易就判斷自己在偷懶。
允許自己擔憂,坦誠地跟自己跟孩子表達,是你在擔憂,原因不在他在你。不要試圖遮掩或者否認。這樣孩子能夠理解,你的擔憂不是對他的一種不信任和負面評價,孩子也能認識真正的你,甚至能給你力量。
在擔憂孩子的時候,為孩子祈禱。如果你擔憂他外出遇到風險,就祈禱,祝福他一路平安。祈禱是一種能把事情推向你想要的方向的正能量。
在你自己被人擔憂的時候,覺察下你在這些時刻的感受。如果你感覺厭煩,說明你在拒絕擔憂你的人的負面投射;如果你感覺舒服,說明你在享受擔憂你的人的關心。是厭煩還是舒服,要看你的自我價值水平,和你跟擔憂你的人的關系。被擔憂時的覺察,在你擔憂別人的時候是一種有用的資源,能夠幫你發現你對自己的認識,和你處理親密關系的模式,能夠幫你更加理解被你擔憂的人。
因為你對孩子的擔憂而被贊揚時,覺察你是否有虛榮;因為你對孩子的擔憂而被批評時,覺察你是否在痛苦,是否在否定和懲罰自己。覺察一切對于擔憂的好的不好的評價,因為這些評價都不能真正幫你處理憂慮,只會讓你越陷越深。
做父母,是世間最艱巨的修行;做子女,也是世間最高深的功課。人總難免在擔憂和被擔憂中生活,這是人生的常態。且當憂慮是個如影隨形的朋友,好好相處吧。祝福正在擔憂和被擔憂的各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