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閱讀題答案(精選2篇)
垂釣閱讀題答案 篇1
兩位老人坐在海邊,像兩座恒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垂釣》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垂釣》閱讀原文:
去年夏天我與妻子買票參加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從牡丹江出發,到俄羅斯的海參崴游玩。海參崴的主要魅力知于海,我們下榻的旅館面對海,每天除了在陽臺上看海,還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靜靜地看。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瞇縫著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小蟲。其實豈止是我們,連海鷗也只在岸邊盤旋,不敢遠翔,四五條獵犬在沙灘上對著海浪狂吠,但才吠幾聲又縮逃回。逃回后又回頭吠叫,嗚嗚的風聲中永遠夾帶著這種凄惶的吠叫聲,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我們發現,端坐著一胖一瘦兩個垂釣的老人。
胖老人聽見腳步聲朝我們眨了眨眼睛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舉起釣竿把他的成果朝我們揚了一揚,原來他的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個釣鉤上都是一條小魚。他把六條小魚摘下來放進身邊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鉤,半分鐘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條掛在上面。就這樣,他忙忙碌碌地下鉤起鉤,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魚。
奇怪的是,只離他兩米遠的瘦老人卻紋絲不動。為什么一條魚也不上他的鉤呢?正納悶,水波輕輕一動,他緩緩起竿,沒有魚,但一看釣鉤卻碩大無比,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舍標準和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民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說:“你就這么熬下去吧,偉大的談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般的安靜來回答。
兩人都在嘲諷對方,兩人誰也不服誰。
過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仍然端坐著,夕陽照著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景來鄙視同伴的淺薄。暮色蒼茫了,我們必須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此時的海,已經更加猙獰昏暗。狗吠聲越來越響,夜晚開始了。
妻子說:“我已經明白,為什么一個這么胖,一個這么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嗎?”
我說:“說得好。但也可以說,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何以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義?大海中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海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是何等惶恐。在這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難分開。
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好,我想此時此刻,他們一定還坐在海邊,像兩座恒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
《垂釣》閱讀題目:
1、“根本不是糟踐釣魚者的取舍標準和堂皇形象”一句中“取舍標準”和“堂皇形象”分別指什么?
2、(1)胖瘦兩位釣魚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樣的?(2)文章倒數第二段說“最大的對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
3、文末說兩位老人“像兩座恒久的雕塑”,請根據其中的含義,舉出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作簡要說明。
4、下對這篇散文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本文通過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凝重肅殺的氣氛,襯托了兩位垂釣者的形象。
B、文章認為,正確的釣魚法應該像胖老人那樣,多掛釣鉤,大小魚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樣自命清高,執著固守,只想釣大魚。
C、胖老人與瘦老人盡管在釣魚時互相嘲諷,但在生活中卻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很難分開。
D、本文作者沒有否定胖老人的豐收,也沒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認為這兩位垂釣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兩個方面。
E、本文借對兩位垂釣者的描寫,闡發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任何一個事物的整體,都是由許多對立的方面構成。
《垂釣》閱讀答案:
1、取舍標準:只釣大魚,不要大海瑣碎的施舍;堂皇形象:安坐著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
2、(1)胖老人:活潑、隨和、容易滿足,追求物質;瘦老人:執著、倔強、追求精神
(2)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嘲諷),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證明。(文字不求一致,意思對即可)
3、例:美與丑、歡樂與痛苦、順境與逆境等,它們各自是互相對立的,但只有合在一起,才構成完整的生活。(此答案僅供參考,只要符合題目要求即可)
4、BC(B、作者并沒有否定一個肯定一個;C、文中看不出兩位老人在生活中是朋友。)
垂釣閱讀題答案 篇2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大聲答話。”發生了這么樣的一件事情,你怎么看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小兒垂釣》閱讀題目及其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小兒垂釣》原文欣賞【唐】 胡令能
蓬頭①稚子②學垂綸③,側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問⑥遙招手,怕得魚驚⑦不應人。
《小兒垂釣》譯文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大聲答話。
《小兒垂釣》閱讀題目及答案(1)從首句中蓬頭一詞,可以推知垂釣者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衣衫簡陋的山村孩子)
(2)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改寫側坐莓苔草映身一句。
(在雜草叢生、人跡罕至的地方,他隨意而坐,專注地垂釣,草叢幾乎淹沒了他的身形。)
(3)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其中一、二句重在寫____,三、四句重在傳神。(形)
4.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怎樣的釣娃形象?(多選題)
A.幼稚
B.充滿童趣
C.無邪
D.天真可愛
正確答案:A B C D
5.下列對詩句的理解,說法正確的是哪幾項?(多選題)
A.這首詩表現的是山野小兒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兒純真、無邪的童心。
B.三、四兩句寫這時候過路的人想向小兒打聽事情,小兒擔心說話聲把魚驚跑,趕快用遙招手的動作請路人不要作聲。
C.詩人逼真地描畫了一個兒童初學釣魚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態躍然紙上。
D.一、二兩句寫山野小兒在學習垂釣的情景。
正確答案:A B C D
《小兒垂釣》賞析《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作。此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詩人通過描寫典型細節,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后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畫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辭流暢,清新活潑,寥寥數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頗具生活情趣。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兒在水邊學釣的情景,形神兼備,意趣盎然。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他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