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題及答案(精選2篇)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題及答案 篇1
在《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這篇文章,你會發現一件什么事情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歡迎大家參閱。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原文①草是莊稼的敵人。莊稼是父親的心的頭肉。草跟父親勢不兩立。
②草長在莊稼地里,與莊稼爭搶養料、陽光和雨露,那些草明著是長在莊稼地里,暗里其實是長在父親的心頭,汲取父親的血脈。
③父親頭頂烈日,一鋤一鋤把草鋤掉,莊稼歡天喜地,而草則恨意濃濃,它們無處躲,沒處藏,被父親連根鋤起。父親背著手像 個將軍一樣走在田埂上,眼睛錐子一樣,鋒利地掃過莊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會三步并作兩步,徑直沖到草面前,撥開莊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連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曬太陽。
④父親與草,草與父親,勢不兩立。
⑤父親老了,種不動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褲管,洗凈雙腳上沾染的泥土,跟隨兒女進城。父親進城,莊稼們揮淚告別,草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得意揚揚地說:到城里待著去吧,再不要回來!
⑥進了城的父親,起初有些坐臥不安。他對那些沒人打理的土地,盈滿了牽掛。父親常情不自禁地嘮叨,那些地沒了娘老子,成了沒人管的孩子,草就瘋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糧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驚地發現,陽臺上多了幾盆花。花是父親倒了幾趟車,去花市買的。父親進城后,很少出門,即使出門,也不會走離小區太遠。這座城市對于父親來說,大到沒有邊際,所有的路和樓都是一個面孔,他怕迷路,走丟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這時候,父親就會想念鄉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條路父親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條血管一樣,熟 悉每條路的走向,熟悉到閉上眼睛也不會迷路。而離開了土地,父親就像航船失去了羅盤與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鋼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親每天都會親手打理那幾盆花,就像對待上幼兒園小班的孫子一樣,充滿了愛憐和疼惜。但對于從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來的幾株草,父親一如當初對待大田里的草一樣,毫不留情地連根拔起,重重地摔進垃圾桶。
⑩父親以照顧莊稼的細密的心思,照顧著盆里的花。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沒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驕矜,顯然大大出乎父親的預料,也讓父親有些失望,這更加勾起了父親對皮實的莊稼的念想與回味。
花枯萎了。父親找來一些大蒜,把它們種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場買來一些香蔥種在里面。果然,這些蔬菜比那些花兒好侍弄多了,澆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長起來。等到長大一些,就有些發黃了,顯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專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單薄了許多,讓蒜和蔥營養不良,枯黃瘦小。
后來,父親趁著回老家的機會,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過來。拔除了那些營養不良的蒜和蔥,一盆一盆地裝滿泥土,擺在陽臺上曬著。父親是打算讓泥土吸飽了陽光,然后種上蔬菜。父親叫我幫著從網上買 點黃心烏種子,我給忙忘記了,父親可能以為我不想他在陽臺上種菜,就沒再提過。
等我想起來,從網上買回來黃心烏種子時,幾個花盆里細細密密地長出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草。父親經常用淘米水澆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為了把土喂肥了,好種上黃心烏。可黃心烏還沒種進去,那些草卻在淘米水的滋養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長得極快,很快就把花盆鋪滿了,嫩嫩綠綠的,一派生機。
我以為父親會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種上黃心烏,不僅可以觀賞,長 大了還可以拔出來炒著吃,而且是沒有污染的原生態蔬菜。然而過了很久,也沒見父親把那些黃心烏種進花盆。
那些草已經長得老高,有的都已經打苞要抽穗的樣子。父親有事沒事就躺在陽臺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著那些草。父親溫柔的目光已然沒有了對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戀。
父親與草和解了,面對面坐著,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說話,卻沒有半點疏離。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親與草之間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還是父親心頭對田野的思念?
但不管怎樣,化敵為友總是一件讓人走向平和豁達的光明路徑。那些生命力頑強的草在父親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長著,無憂無慮,陪伴著孤寂的父親,消融了高樓大廈的硬冷,成了一道溫暖的風景……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題目19.從農村到城市,父親的心態變了,而性格沒變。請回答:父親的心態發生了哪些變化?父親的性格有何特點?(4分)
20.文章講的是父親“與草化敵為友”的故事,卻用了大量的筆墨寫父親種花的過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4分)
21.語言品析。(4分)
父親背著手像個將軍一樣走在田埂上,眼睛錐子一樣,鋒利地掃過莊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會三步并作兩步,徑直沖到草面前,撥開莊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連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曬太陽。
⑴從神態描寫方面品析(2分)
(提示:父親拔草是怎樣的神態?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心理?)
⑵從動作描寫方面
品析(2分)
(提示:父親拔草的動作有怎樣的特點?表現父親干農活有什么特點?)
22. 文中說“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親與草之間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還是父親心頭對田野的思念?”你認為是什么消解了父親與草之間的仇恨?請結合文本分析。(4分)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答案19.心態變化:熟悉、自在、自信變為陌生、孤寂、迷茫。或:父親進城后變得孤寂、迷茫。
父親性格:勤勞,淳樸,執著。或:熱愛土地,熱愛勞動,執拗。
(表述不同,意思相近亦可)
20.①細致地表現了父親心理的變化。父親離開了莊稼,在城里種花是為了排遣內心的孤寂;種花失敗,表現出父親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由此引發他對農村生活的念想和回味。②為后文作鋪墊。種花的經歷促使父親接納了花盆里的野草,為后文“與草化敵為友”作了鋪墊。
(表述不同,意思對亦可)
21. ⑴神態:像個將軍一樣、眼睛錐子一樣、鋒利地掃過、瞄。(可用自己語言歸納概括。)
心理:父親對草恨意濃濃,勢不兩立。
⑵動作特點:快、準、狠(1分)或:迅速、毫不留情、急不可待、趕盡殺絕……
干農活的特點:干練、干脆、麻利、熟練、堅決(表述不同,意思對亦可)
22.消解父親與草的仇恨的因素:
方案一:是城市的硬冷。父親離開了熟悉的土地和莊稼,來到陌生的大城市,相比父親對草的排斥和恨意,這大到沒有邊際的城市更讓父親無所,城市的硬冷讓父親的心態由原來的熟悉、自在、自信變為陌生、孤寂和迷茫,父親對草勢不兩立,絕不相容的態度在高樓大廈的硬冷中被慢慢消融了。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題及答案 篇2
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閱讀理解中,應該時刻牢記閱讀理解題的解題技巧,以提高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題目及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原文陳立明
①草是莊稼的敵人。莊稼是父親的心頭肉。草跟父親勢不兩立。
②草長在莊稼地里,與莊稼爭搶養料、陽光和雨露,那些草明著是長在莊稼地里,暗里其實是長在父親的心頭,汲取父親的血脈。
③父親頭頂烈日,一鋤一鋤把草鋤掉,莊稼歡天喜地,而草則恨意濃濃,它們無處躲,沒處藏,被父親連根鋤起。父親背著手像個將軍一樣走在田埂上,眼睛錐子一樣,鋒利地掃過莊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會三步并作兩步,徑直沖到草面前,撥開莊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連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曬太陽。
④父親與草,草與父親,勢不兩立。
⑤父親老了,種不動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褲管,洗凈雙腳上沾染的泥土,跟隨兒女進城。父親進城,莊稼們揮淚告別,草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得意揚揚地說:到城里待著去吧,再不要回來!
⑥進了城的父親,起初有些坐臥不安。他對那些沒人打理的土地,盈滿了牽掛。父親常情不自禁地嘮叨,那些地沒了娘老子,成了沒人管的孩子,草就瘋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糧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驚地發現,陽臺上多了幾盆花。花是父親倒了幾趟車,去花市買的。父親進城后,很少出門,即使出門,也不會走離小區太遠。這座城市對于父親來說,大到沒有邊際,所有的路和樓都是一個面孔,他怕迷路,走丟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這時候,父親就會想念鄉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條路父親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條血管一樣,熟悉每條路的走向,熟悉到閉上眼睛也不會迷路。而離開了土地,父親就像航船失去了羅盤與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鋼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親每天都會親手打理那幾盆花,就像對待上幼兒園小班的孫子一樣,充滿了愛憐和疼惜。但對于從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來的幾株草,父親一如當初對待大田里的草一樣,毫不留情地連根拔起,重重地摔進垃圾桶。
⑩父親以照顧莊稼的細密的心思,照顧著盆里的花。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沒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驕矜,顯然大大出乎父親的預料,也讓父親有些失望,這更加勾起了父親對皮實的莊稼的念想與回味。
⑪花枯萎了。父親找來一些大蒜,把它們種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場買來一些香蔥種在里面。果然,這些蔬菜比那些花兒好侍弄多了,澆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長起來。等到長大一些,就有些發黃了,顯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專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單薄了許多,讓蒜和蔥營養不良,枯黃瘦小。
⑫后來,父親趁著回老家的機會,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過來。拔除了那些營養不良的蒜和蔥,一盆一盆地裝滿泥土,擺在陽臺上曬著。父親是打算讓泥土吸飽了陽光,然后種上蔬菜。父親叫我幫著從網上買 點黃心烏種子,我給忙忘記了,父親可能以為我不想他在陽臺上種菜,就沒再提過。
⑬等我想起來,從網上買回來黃心烏種子時,幾個花盆里細細密密地長出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草。父親經常用淘米水澆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為了把土喂肥了,好種上黃心烏。可黃心烏還沒種進去,那些草卻在淘米水的滋養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長得極快,很快就把花盆鋪滿了,嫩嫩綠綠的,一派生機。
⑭我以為父親會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種上黃心烏,不僅可以觀賞,長大了還可以拔出來炒著吃,而且是沒有污染的原生態蔬菜。然而過了很久,也沒見父親把那些黃心烏種進花盆。
⑮那些草已經長得老高,有的都已經打苞要抽穗的樣子。父親有事沒事就躺在陽臺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著那些草。父親溫柔的目光已然沒有了對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戀。
⑯父親與草和解了,面對面坐著,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說話,卻沒有半點疏離。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親與草之間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還是父親心頭對田野的思念?
⑰但不管怎樣,化敵為友總是一件讓人走向平和豁達的光明路徑。那些生命力頑強的草在父親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長著,無憂無慮,陪伴著孤寂的父親,消融了高樓大廈的硬冷,成了一道溫暖的風景……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題目19.從農村到城市,父親的心態變了,而性格沒變。請回答:父親的心態發生了哪些變化?父親的性格有何特點?(4分)
20.文章講的是父親“與草化敵為友”的故事,卻用了大量的筆墨寫父親種花的過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4分)
21.語言品析。(4分)
父親背著手像個將軍一樣走在田埂上,眼睛錐子一樣,鋒利地掃過莊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會三步并作兩步,徑直沖到草面前,撥開莊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連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曬太陽。
⑴從神態描寫方面品析(2分)
(提示:父親拔草是怎樣的神態?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心理?)
⑵從動作描寫方面品析(2分)
(提示:父親拔草的動作有怎樣的特點?表現父親干農活有什么特點?)
22. 文中說“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親與草之間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還是父親心頭對田野的思念?”你認為是什么消解了父親與草之間的仇恨?請結合文本分析。(4分)
《與草化敵為友》閱讀答案19.心態變化:熟悉、自在、自信變為陌生、孤寂、迷茫。或:父親進城后變得孤寂、迷茫。
父親性格:勤勞,淳樸,執著。或:熱愛土地,熱愛勞動,執拗。
(表述不同,意思相近亦可)
20.①細致地表現了父親心理的變化。父親離開了莊稼,在城里種花是為了排遣內心的孤寂;種花失敗,表現出父親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由此引發他對農村生活的念想和回味。②為后文作鋪墊。種花的經歷促使父親接納了花盆里的野草,為后文“與草化敵為友”作了鋪墊。
(表述不同,意思對亦可)
21. ⑴神態:像個將軍一樣、眼睛錐子一樣、鋒利地掃過、瞄。(可用自己語言歸納概括。)
心理:父親對草恨意濃濃,勢不兩立。
⑵動作特點:快、準、狠(1分)或:迅速、毫不留情、急不可待、趕盡殺絕……
干農活的特點:干練、干脆、麻利、熟練、堅決(表述不同,意思對亦可)
22.消解父親與草的仇恨的因素:
方案一:是城市的硬冷。父親離開了熟悉的土地和莊稼,來到陌生的大城市,相比父親對草的排斥和恨意,這大到沒有邊際的城市更讓父親無所,城市的硬冷讓父親的心態由原來的熟悉、自在、自信變為陌生、孤寂和迷茫,父親對草勢不兩立,絕不相容的態度在高樓大廈的硬冷中被慢慢消融了。
方案二:是父親對田野的思念。父親到城市后,離開了熟悉的田野,內心很孤寂迷茫,當看到陽臺上花盆里長出的草,想到了家鄉田野里的草,勾起了他對家鄉的思念,草成了父親鄉情的媒介物,濃濃的鄉情消解了父親與草之間的仇恨。
方案三:既有硬冷的城市,又有父親對田野的思念。
①城市的硬冷令父親感到迷茫、孤寂,見到同是來自鄉土的草,父親感到欣喜。②父親對田野的思念促使父親親近了來自田野的草,與草化敵為友。
閱讀理解常用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如“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4、蟬。以蟬象征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里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6、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
如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7、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
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
如《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
如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閱讀理解解題攻略1、抓關鍵詞語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們的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巖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賞析】一個動詞“吻”字,寫出了海浪親昵溫柔的情態。
例句2:“海水瘋狂地洶涌著,吞沒了遠近大小的島嶼。”
【賞析】“瘋狂”、“洶涌”、“吞沒”這些充滿力度的詞語,描繪出了大海勇猛無畏的性格。
2、抓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傳神。修辭常見的有八種(即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現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
【賞析】以“海”、“墻”作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堅不可摧。透過字表,我們能夠領會到作者對森林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例句2:“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
【賞析】本句用擬人手法,賦予風、雨水、小苗、陽光以人的靈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獲取原來如此的詩意,與峽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
【賞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多個比喻來描摹海潮的幾種情態。用“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來比喻海浪聲的輕柔;用“情人的蜜語”來比喻海浪聲的甜美;用“落花飄零在水上”來比喻海浪聲漸聞漸遠,直至杳然無聲的情態。這種多角度的設喻,將落潮時大海的輕柔、靜謐刻畫得細致入微,使人如臨其境。
3、抓句式特點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例句1:“因為島嶼擋住了它的轉動,它狠狠地用腳踢著,用手推著,用牙咬著。它一刻比一刻興奮,一刻比一刻用勁。”
【賞析】作者運用排比句式,以表現大海驚醒后的劇烈動蕩,展示了大海的粗獷、豪放的性格,讓讀者讀來瑯瑯上口。
例句2: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么?峽谷莫非不明白?
【賞析】作者用兩個反問一個設問表達了對陽光不公的抗議,“莫非”一詞更讓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臘梅》文章最后寫道:“此刻,北風正在敲打著我的窗戶,而我的那幾株臘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綻蕾,默默地吐著清幽的芬芳``````”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賞析】“賣”是賣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極其狂妄自大,這三個詞語原是貶義,這里貶詞褒用,表現出漢子們打鼓時的精神抖擻、氣勢非凡。
閱讀理解解題步驟(一)讀材料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在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采用一個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析,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的感知和記憶;所謂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在認真思考后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出結論。
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后讀題目,然后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采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后讀短文,最后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 時間。“倒 讀法"對表層理解的題目(提問時間、地點、原因等)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
(二)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后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中來,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對短文進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結構,確定該詞的詞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時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這樣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翻譯,再換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三)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也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的得分點。要做到細讀文章的內容,機智從容答題。第二遍讀文章要求考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要認準關鍵詞句,把握其基本意義,認清它們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根據上下文琢磨它們的升華意義,學生特別是要學會在閱讀文字材料中發現有效信息,即是對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的文字和內容。
二要排除生詞的障礙,遇到生詞要通過上下文,大膽地對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個別詞義、語義和句義進行推測、推理和推斷,還可以通過構詞常識大膽猜測。
三是原文中有明顯的準確答案,要善于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斷作答。對于一般不影響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詞,可以放過去,不必務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詞時,不要著急,也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可以采取根據上下文來猜詞或根據構詞法來猜詞等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
解題時不要邊看閱讀理解的問題邊從閱讀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深層理解閱讀理解的文章。首先應瀏覽閱讀理解的全文,了解閱讀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閱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閱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人名、 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同時我們一定要掌握好閱讀理解的解題速度,有效地控制閱讀理解的考試時間,先易后難是閱讀理解的考試時答題的一般方法。碰到閱讀理解的難題時,千萬不要鉆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果斷舍棄,以免影響解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后,如有剩余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
(四)答問題
所謂答問題,就是讓學生根據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做到以下諸點:
1、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亂答;亂答也不得分。學生不聯系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沒有成績。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并不是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題線格胡說和亂說,因為學生亂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據,持之有理。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憑空瞎說。所謂持之有理就是讓學生根據問題能夠說一個所以然來,能說一個道道來,或謂之自圓其說。
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我們只有遵循正確的教育規律,交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放松,才能真正收到語文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