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閱讀試題的答案(通用3篇)
《蟈蟈》閱讀試題的答案 篇1
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能力,在平時多做一些閱讀練習,不僅能熟能生巧,輕松應對考試。為提高同學們閱讀能力,這篇《蟈蟈》閱讀訓練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
蟈 蟈
窗臺上掛起一只拳頭大小的竹籠子。一只翠綠色的蟈蟈在籠子里不安地爬動著,兩根又細又長的觸須不時從竹籠的小圓孔里伸出來,可憐巴巴地搖晃幾下,仿佛在呼喚、祈求著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買的時候還叫得起勁。真怪了……”一位白發老人湊近蟈蟈籠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語。
老人的孫子和孫女,兩個不滿8歲的孩子,也趴在窗臺上看新鮮。
“它不肯叫,準是怕生。”小女孩說。
“把它關在籠子里,它生氣呢!”
小男孩說著,伸出小手去摘蟈蟈籠子。
“小囡家,別瞎說!”老人把籠子掛到小孫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說:“別著急,它一定會叫的!”
整整一天,蟈蟈無聲無息。兩個孩子也差點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從菜籃里拿出一只鮮紅的尖頭紅辣椒,撕成細絲塞進小竹籠里說:“吃了辣椒,它就會叫的。”他很自信。兩個孩子又來了興趣,在窗臺上看蟈蟈怎樣慢慢把一絲絲紅辣椒吃進肚子里去。
整個白天,蜩蟈還是沒有吱聲,只是不再在小籠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靜的時候,蟈蟈突然叫起來,那叫聲又清脆又響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聽見了嗎?它叫了,多好聽!”老人很有點得意。
兩個孩子睡意蒙嚨,可還是高興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響。
蟈蟈一叫就再也沒有停下來,從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聲音向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們就習以為常了。蟈蟈的叫聲仿佛成了這個家庭的一部分。
蟈蟈的叫聲畢竟太響了一點。在一個悶熱得難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終于發出了怨言:
“煩死了,真拿它沒辦法!”說話的是孩子的父親。
“爸爸,蟈蟈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問了一句,可大人們誰也不回答。于是兩個孩子自問自答了。
“不!它是在哭呢!關在籠子里多難受,它在哭呢!”
大人們只是靜靜地聽著兩個孩子的議論,只有白發老人,用只有自己能聽見的聲音嘆息了一聲……
早晨醒來時,聽不見蟈蟈的叫聲了。兩個孩子趴在窗臺上一看,小籠子還掛在那兒,可里面的蟈蟈不見了……
“它咬破了籠子,逃走了。”老人看著窗外,自言自語地說。
19、本文的主體部分,從蟈蟈的( )寫到( )再寫到( ),從此來展開故事情節。( 3分)
20、這篇文章以( )為順序,以( )為線索來敘說故事,展開情節,表現人物。 (2分)
21、品讀文章第一段,說說你抓住了哪些詞語來理解內容,感受情感。2分
22、研讀文章內容,寫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說出的最具情感表現力的兩句話。2分
23、閱讀文章的結尾,你認為蟈蟈是“逃走”的嗎?說說理由。3分
24、體味這個故事,用簡潔的語言說說作者的寫作意圖。2分
蟈蟈 答案
19不叫、再叫、不停地叫
20.以時間為順序,蟈蟈為線索
21、拳頭大小的籠子、不安地爬、可憐巴巴、呼喚、祈求
22. “不!它是在哭呢!關在籠子里多難受,它在哭呢!”“它咬破了籠子,逃走了。”
23.不是,是白發老人放走的,因為白發老人用只有自己能聽見的聲音嘆息了一聲……
24.作者意在啟發我們要與動物和諧共處,要與自然和諧共存。
《蟈蟈》閱讀試題的答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領悟課文的內容,感悟課文故事蘊含的深意。 2能感受對話描寫的精練優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抓住關鍵詞句,感受對話描寫的精美。 難點:推測蟈蟈不見了的真正原因。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讀課文 1教師播放一段蟈蟈鳴葉的錄音。 2激趣對話: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昆蟲的叫聲嗎?(蟈蟈)這叫聲是那么的清脆、響亮,像一首美妙的樂曲。在生活中,你們聽到過這種叫聲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一段關于蟈蟈的故事吧。 板書課題。 3請同學們將課文自由地讀一遍,注意讀通順。如果有不認識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詞,自己通過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 二、再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 1瀏覽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弄清文章內容。 (1)理解第一段的內容,認識關在籠子里的蟈蟈的可憐與祈求的樣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蟈蟈從不叫到叫起來,到叫聲使人厭煩的過程,從中悟出兩個不滿8歲的孩子針對蟈蟈的對話,對爺爺的影響。 (3)理解18—19段,推測蟈蟈不見了的真正原因。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述課文內容。 三、細讀課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讀課文第一段,體會蟈蟈在籠中的感受。 ①引導學生理解敘寫蟈蟈動作、神態的詞語:不安地爬動、觸須……伸出來,可憐巴巴地搖晃、吁喚、祈求。 ②讓學生從以上詞語中,感悟蟈蟈關在籠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體驗蟈蟈在籠中的不適應。 2學習第2—17段,把握課文具體內容。 (1)自主朗讀第2—7段,從對話描寫中感悟人物對蟈蟈不叫的原因的猜測。 (2)朗讀第8—12段,感悟蟈蟈叫起來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興勁。提醒學生理解“又清脆又響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詞語,從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讀第13—17段,感受人物產生的厭煩情緒。重點理解人物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兩個孩子的議論所表達的情感。 3學習課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讀課文18—19段,想一想蟈蟈真的是“逃”走了嗎?從哪個句子看出蟈蟈不是“逃”走的。引導學生討論。 (2)自己交流:是誰放走了蟈蟈?他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歸全文,體會感情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話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讀。 2提問學生:把蟈蟈關在籠子里,蟈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籠中蟈蟈的人,做法對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交流,提升對課文思想感情的認識。 3組織學生討論:在自己的生活中,你準備怎樣對待小動物?善待小動物有什么意義。 五、作業設計 1自主抄寫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2美美地讀課文,想一想對話描寫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蟈蟈》閱讀試題的答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領悟課文內容,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深意。
2、感受對話描寫的精煉優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運用圈點批注的學習方法,充分的與文本交流。
2、通過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命,關注自然的意識和情感,學會與自然和諧共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利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通過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2、培養學生熱愛生命,關注自然的意識和情感,學會與自然和諧共存。
難點:
推測蟈蟈不見了的真正原因,感受課文蘊含的深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 激發興趣
1、多媒體顯示“蟈蟈”的一些圖片。
2、激趣對話:同學們,你知道這是什么昆蟲嗎?誰來談談你對它的了解?
3、多媒體出示有關蟈蟈的資料,引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多媒體出示自讀要求。
(1)、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解決。
(2)本文圍繞什么來寫?根據這條線索事情發生了什么變化?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3、反饋,檢查自讀情況。
三、研讀文本 深化主題
1、根據下表(多媒體顯示)的提示,細讀課文,在書上做圈點批注,并對有疑問的地方做上標記。
不叫的蟈蟈 叫個不停的蟈蟈 逃走 人物形象 主旨
第一天 第二天白天 第二天晚上 以后的日子 一天晚上 第二天早上
蟈蟈
人物描寫 孩子
爸爸
爺爺
2、小組根據蟈蟈的表現及人物的態度分析討論“人物形象”和“主旨”兩欄,推出發言人。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爺爺:善良、慈祥、熱愛生活、充滿童心、關愛生命。 孩子:單純、可愛、純潔、善良、關心小動物。 主旨:關注生命,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
四、回歸文本 質疑探究
1、同一小組的同學交換你們在讀課文時提出的問題,同組能解決的組內解決, 不能解決的做好記錄,等會兒在班上交流。
可能出現的問題(多媒體顯示):
①為什么蟈蟈初來時不叫?(多種理解,言之有理即可。沒興趣呀,害怕呀,傷心啦都行)
②第一段末寫“它呼喚、祈求著什么?”它會呼喚,祈求什么呢?(同伴、恢復自由)
③為什么后來蟈蟈叫個不停?(言之成理可)
④從18、19段的對話中你知道了什么?(孩子們對蟈蟈的理解同情)
⑤爺爺為什么“嘆息”?(也許為兒子“煩”而無賴,也許是對孫子的話有了感觸,不得不忍痛割愛。)
⑥蟈蟈到底是怎么走的?說說你的理由。
2、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和諧共處
1、本文故事情節簡單,篇幅短小,卻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環境問題——人與動物如何和諧相處。可令人遺憾的是,很有些人以自己是地球的統治者自居,無視動物的生命,不了解它們存在的價值,使許多物種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滅絕,時至今日,一些殘殺野生動物的的罪行還是屢禁不止。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逗。人類的野蠻行為已經不同程度的得到了自然的“回報”,你知道哪些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能說說這些行為帶來的危害嗎?(同時多媒體課件出示)
大量捕蛇——鼠害
捕食青蛙——蟲害
捕殺鳥類——蟲害、蝗災
食野生動物——非典
……
2、其實,人類的的魔爪遠非僅伸向動物,植物又何嘗幸免于難?大量森林,草皮等植被的破壞,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土地沙化、黃沙肆虐,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澇災害……警鐘長鳴啊,我們怎么能不清醒?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維護地球生態,這是人類的共同責任。時下,全世界的有識之士正不斷地奔走呼告,并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在保護動植物,保護著地球,保護人類的未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你,將怎么做呢?(多媒體課件出示)
(學生自由作答)新課標第一網
六、課堂小結 鞏固提高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多媒體課件出示)
2、學生自由作答(也許是學習方法上的收獲,也許是懂得了珍愛生命、愛護小動物,也許是更加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當鼓勵學生積極加入環保行。
七、課外練筆(多媒體課件出示)
寫一個有關小動物的片段,可以是對它的外形、動作、行為等方面的描寫,可以是你和它之間發生的簡短故事、也可以是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
八、板書設計
不叫→叫→叫不停 關注生命
(失去自由、悲傷、孤獨) 關愛動物蟈蟈
咬破籠子逃走? 與動物和
(放生) 諧相處
教學反思: